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微导转债首日转股溢价率预计在26 - 29%,目标价130 - 127元,建议积极申购 [3][22] - 预计首日打新中签率在0.0029% - 0.0057%附近 [4][2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微导转债打新分析与投资建议 转债基本条款分析 - 发行方式为优先配售和网上发行,债项和主体评级AA,发行规模11.7亿元,初始转股价格33.57元,8月4日转债平价100.63元,纯债价值99.1元 [2][18] - 博弈条款中下修、赎回、回售条款正常,债券规模偏高、流动性和评级尚可,债底保护性好,机构入库不难,一级参与无异议 [2][18] 新债上市初期价格分析 - 公司主营先进微米级、纳米级薄膜沉积设备研产销及服务,募集资金用于相关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顺应行业趋势,提升竞争力 [3][21] - 参考同类型转债,结合市场环境及平价水平,预计上市首日转股溢价率26 - 29%,目标价130 - 127元 [3][22] 转债打新中签率分析 - 假设老股东配售比例60 - 80%,留给市场规模2.34 - 4.68亿元,假定网上有效申购数量820万户,打满中签率0.0029 - 0.0057% [4][23] 正股基本面分析 公司主营业务及所处行业上下游情况 - 主营先进微米级、纳米级薄膜沉积设备研产销及服务,上游为元器件供应商和外协加工商,供应充足;下游为半导体芯片和光伏电池片厂商 [24] - 薄膜沉积设备对下游客户技术路线实现和迭代发展至关重要,在集成电路和光伏电池片产线投资占比高 [26] 公司经营情况 - 2022 - 2025年一季度营收分别为6.85亿、16.8亿、27亿和5.1亿元,同比增长59.96%、145.39%、60.74%和198.95%,专用设备销售收入上升,设备改造和配套产品及服务收入下滑 [28] - 2022 - 2025年一季度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2.31%、43.64%、39.99%和36.14%,净利率分别为7.91%、16.1%、8.4%和16.48%,毛利率波动因产品结构变化 [30] - 2022 - 2025年一季度期间费用合计分别为0.95亿、2.47亿、2.82亿和0.57亿元,期间费用率分别为13.83%、14.7%、10.45%和11.07%,因人才引入等投入增加 [37] - 2022 - 2025年一季度研发费用分别为1.38亿、1.77亿、2.67亿和0.63亿元,占比分别为20.22%、10.55%、9.89%和12.38%,2023 - 2024年增长因股权激励和研发项目立项 [37] - 2022 - 2025年一季度应收款项分别为4.49亿、8.09亿、10.5亿和10.6亿元,占营收比重分别为65.55%、48.18%、38.87%和51.73%,周转率分别为2.13、2.67、2.9和1.94次/年,回收风险小 [41][42] - 2022 - 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4亿、2.7亿、2.27亿和0.8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7.43%、399.33%、 - 16.16%和2253.57%,加权ROE分别为5.95%、12.6%、9.1%和3.17% [46] 公司股权结构和主要控股子公司情况 - 截至2024年末,股权结构集中,前两大股东持股比例合计60.18%,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合计80.66%,实际控制人为王燕清等家族 [48] - 公司无控股子公司,有2家参股公司 [48] 公司业务特点和优势 - 以ALD技术为核心,多种真空薄膜技术梯次发展,具有先进技术路线优势,在多领域有产业化前景 [52] - 有优秀研发团队和完善产业化应用中心平台,能及时响应客户需求 [53] - 坚持自主研发,有十一项核心技术,产品获量产验证和重复订单 [53] - 设备产品覆盖多领域,平台化产品矩阵布局可平抑市场波动,拓宽成长空间 [54] - 有优质客户资源,在半导体和光伏领域获多家知名企业订单 [55] -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供定制化服务和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提升客户满意度 [55] 本次募集资金投向安排 - 募集资金不超11.7亿元,6.43亿元用于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智能化工厂建设项目,总投资6.7亿元,投资内部收益率23.10%,税后静态投资回收期6.24年 [1][56] - 2.27亿元用于研发实验室扩建项目,总投资4.3亿元,提升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带来间接经济效益 [1][57] - 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1]
东北固收转债分析:微导转债定价:首日转股溢价率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