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以下是关于量化模型和因子的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网下打新收益测算模型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假设所有主板、科创板、创业板的股票都打中,并在上市首日以市场均价卖出,忽略锁定期的卖出限制,来测算不同规模账户的打新收益率[2]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计算满中数量: - 计算满中收益: 模型评价:该模型简单直观,能够快速估算不同规模账户的打新收益,但忽略了锁定期和市场波动的影响[2] 2. 模型名称:逐月打新收益模型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将每个月网下打新可获得的收益相加,测算理想情况下逐月打新收益和打新收益率[47]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假设所有股票报价均入围 - 在90%的资金使用效率下,计算不同规模账户的逐月打新收益 - 以新股卖出日为统计时间,计算累计打新收益率[47] 模型评价:该模型能够反映不同时间段内的打新收益变化,但依赖于假设条件,实际效果可能有所偏差[47]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网下打新收益测算模型: - A类2亿规模账户打新收益率:1.99%[2] - B类2亿规模账户打新收益率:1.79%[2] - A类10亿规模账户打新收益率:0.63%[2] - B类10亿规模账户打新收益率:0.57%[2] 2. 逐月打新收益模型: - A类2亿规模账户2024年至今打新收益率:5.72%[47] - B类2亿规模账户2024年至今打新收益率:4.71%[52] - A类2亿规模账户2025年至今打新收益率:1.99%[47] - B类2亿规模账户2025年至今打新收益率:1.79%[52]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有效报价账户数量因子 因子构建思路:通过统计近期新股的有效报价账户中位数,反映市场参与打新的热度[23]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统计科创板、创业板、主板新股A类和B类有效报价账户数量的中位数[23] 因子评价:该因子能够反映市场对打新的参与程度,但受市场情绪影响较大[23] 2. 因子名称: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因子 因子构建思路:通过计算新股上市首日的平均涨幅,反映打新收益的短期表现[20]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统计近期20只新股上市首日的平均涨幅[20] 因子评价:该因子能够反映打新的短期收益,但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20]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有效报价账户数量因子: - 科创板A类有效报价账户数量中位数:3062[23] - 科创板B类有效报价账户数量中位数:1602[23] - 创业板A类有效报价账户数量中位数:3664[23] - 创业板B类有效报价账户数量中位数:2086[23] - 主板A类有效报价账户数量中位数:3866[23] - 主板B类有效报价账户数量中位数:2290[23] 2. 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因子: - 科创板个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218.45%[20] - 创业板个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221.02%[20]
“打新定期跟踪”系列之二百二十五:近期北交所待上市新股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