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以下是量化模型与因子的详细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股指分红点位测算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精细化处理指数成分股的分红数据,预测股指期货合约的升贴水情况,考虑分红对指数点位的影响[12][37]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获取指数成分股及权重数据[44] 2. 对每只成分股进行以下操作: - 若已公布分红金额,则直接使用;否则预测分红金额(需预测净利润和股息支付率)[46][50] - 若已公布除息日,则直接使用;否则预测除息日[54] 3. 计算分红点数: 其中要求个股除权除息日大于当前日期且小于等于期货合约到期日[37] 4. 采用中证指数公司日度权重数据提高精度[45] - 模型评价:对上证50和沪深300股指期货预测效果较好,误差在5点内;中证500预测误差稍大(约10点)[60][64][65][69] 2. 模型名称:成分股权重动态修正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解决主流数据仅提供月末权重的问题,通过价格变动动态修正日度权重[44]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其中为最近公布权重,为个股涨跌幅[44] 3. 模型名称:净利润动态预测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根据历史净利润分布稳定性分类预测[49]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对盈利分布稳定公司按历史规律预测 - 对不稳定公司采用上年同期值[49] 4. 模型名称:股息支付率预测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利用历史股息支付率稳定性进行预测[50]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去年分红则沿用去年支付率 - 去年不分红则取近3年平均 - 从未分红则默认为0[52] 5. 模型名称:除息日预测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基于历史间隔天数的稳定性进行线性外推[54]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已公布则直接采用 2. 未公布则分预案/决案阶段,按历史间隔天数外推 3. 默认日期设置为7-9月末[55]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股息率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反映成分股分红收益水平[15]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按行业统计中位数,煤炭、银行、钢铁行业排名前三[15][16] 2. 因子名称:已实现/剩余股息率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区分已实施分红和待实施分红的收益贡献[17]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其中为已分红公司数,为待分红公司数[17]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股指分红点位测算模型 - 上证50预测误差:±5点[60][64] - 沪深300预测误差:±5点[60][65] - 中证500预测误差:±10点[60][69] 2. 股息率因子 - 上证50已实现股息率:2.14%,剩余0.13%[17] - 沪深300已实现股息率:1.71%,剩余0.17%[17] - 中证500已实现股息率:1.15%,剩余0.07%[17] - 中证1000已实现股息率:0.87%,剩余0.04%[17] 3. 股指期货升贴水 - IH主力合约年化升水1.87%[4][13] - IF主力合约年化升水1.65%[4][13] - IC主力合约年化贴水10.79%[4][13] - IM主力合约年化贴水10.71%[4][13]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行业股息率因子 - 煤炭行业股息率中位数:3.2%(最高)[15][16] - 银行行业股息率中位数:2.8%[15][16] - 钢铁行业股息率中位数:2.5%[15][16]
股指分红点位监控周报:8月合约即将到期,IC及IM主力合约贴水幅度均超10%-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