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评级 - 报告对公司的投资评级为“买入”(维持)[5][9]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三季度业绩实现高速增长,归母净利润超出指引上限,盈利能力改善,消费电子、汽车、通信三大核心业务板块齐驱并进,其中汽车与通信业务高速发展,开启公司第二成长曲线[1] - AI正重塑产业格局,算力需求从云端向边缘及端侧渗透,公司凭借在精密制造、材料科学、系统集成的积累,将紧握高端制造企业的结构性机遇[9] - 预计公司在2025/2026/2027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71/230/288亿元,同比增长27.6%/35.0%/24.9%,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28/21/17倍[9] 财务业绩总结 - 2025年前三季度(25Q1-Q3):实现营收2209.15亿元,同比增长24.69%;归母净利润115.18亿元,同比增长26.92%,超出指引上限(108.9-113.4亿元);毛利率12.15%,同比增长0.43个百分点;净利率5.76%,同比增长0.24个百分点[1] - 2025年第三季度(25Q3):实现营收964.11亿元,同比增长31.03%,环比增长53.73%;归母净利润48.74亿元,同比增长32.49%,环比增长35.36%,超出指引上限(42.4-47.0亿元)[1] - 2025年全年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65.18-171.86亿元,同比增长23.59%-28.59%;预计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38.42-148.10亿元,同比增长18.36%-26.64%[2] - 2025年第四季度(25Q4)预告: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50.00-56.68亿元,同比增长16.5%–32.1%,环比增长2.6%-16.3%[2] 消费电子业务 - 基本盘稳固,受益于iPhone 17系列在中国和美国上市后前10天销量比前代iPhone 16系列同期高出14%,其中标准版预售表现超预期,苹果要求供应链日产量提高约40%[2] - Open AI计划在2026年底或2027年初推出首款消费者设备,有望为公司带来更多业绩增量;消费电子行业迈入由AI驱动的新创新周期[2] - 公司深度绑定大客户,成功导入多个新产品项目,并在AR/VR、消费级3D打印、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持续与客户加深合作[2] - 闻泰业务整合进展顺利,公司在OEM和ODM领域实现了全链条突破,纵向完成“零件-模组-整机”的垂直整合,横向推进客户业务拓展[2] 通信与数据中心业务 - 电连接:224G高速线缆产品已实现量产,448G产品也已与多家主流客户展开预研工作[3] - 光连接:800G硅光模块实现量产,1.6T产品正进行客户验证,同时对后续5纳米产品、LRO/LPO也已展开布局与探索[3] - 热管理业务预计在2025年实现营收和利润的翻倍增长[3] - 电源管理模块的电源产品已通过北美核心客户认证并进入量产阶段,具备了一次、二次、三次电源供应能力[3] - 公司在数据中心技术积累深厚,提供光、电、热等一体化解决方案,在全球头部CSP厂商及AI服务器客户中份额持续提升,多款高速率、高附加值产品批量交付[3] 汽车业务 - 高压、高速线束方面持续发力,今年陆续实现量产;汽车连接器方面,高压产品稳定供货,低压、高速产品在主流车厂项目中也取得突破[4] - 智能驾舱和智能辅助驾驶领域,除EMS模式项目外,自主研发的产品也获得了头部客户定点,预计在25Q4实现批量供货[4] - 2024年新布局的智能底盘产品线,预计在今年实现营收的0到1突破;动力系统已实现批量稳定供货,并于今年启动JDM合作模式[4] - 当前汽车业务处高速发展爬坡期,为公司开启第二成长曲线;莱尼并入后表现超预期,有望提高整体盈利水平,在控制器及零部件产品出海上贡献较大[4] 盈利预测与估值 - 营收预测:预计2025/2026/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266.69/3955.19/4804.98亿元,同比增长21.5%/21.1%/21.5%[9][11] - 归母净利润预测:预计2025/2026/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0.59/230.22/287.59亿元,同比增长27.6%/35.0%/24.9%[9][11] - 每股收益(EPS):预计2025/2026/2027年EPS最新摊薄分别为2.34/3.16/3.95元/股[11] - 估值水平:以2025年10月30日收盘价65.04元计算,对应2025/2026/2027年PE分别为27.8/20.6/16.5倍,PB分别为5.7/4.5/3.6倍[9][11]
立讯精密(002475):25Q3保持稳健增势,通信+汽车业务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