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研报内容,总结如下: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期现对冲策略(连续对冲)[46] *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做空股指期货合约来对冲持有现货(指数全收益)的风险,旨在获取相对稳定的收益[46]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现货端:持有对应标的指数的全收益指数[47] * 期货端:做空与现货端名义本金相同的股指期货合约[47] * 资金分配:现货端使用70%资金,期货端占用剩余30%资金,每次调仓后根据产品净值重新计算现货及期货端数量[47] * 调仓规则:连续持有季月或当月合约,直至该合约离到期剩余不足2日,在当日以收盘价进行平仓,并同时以当日收盘价继续卖空下一季月或当月合约[47] * 回测区间:2022年7月22日至2025年11月7日[47] * 备注:不考虑交易过程中的手续费、冲击成本以及期货合约的不可无限细分性质[47] 2. 模型名称:期现对冲策略(最低贴水)[48] * 模型构建思路:在期现对冲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年化基差贴水幅度最小的合约进行开仓,以优化对冲成本[48]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现货端与期货端设置:与连续对冲策略相同(持有全收益指数,70%资金用于现货,30%用于期货,等额名义本金对冲)[48] * 调仓规则:调仓时,对当日所有可交易期货合约的年化基差进行计算,选择年化基差贴水幅度最小的合约进行开仓。同一合约持有8个交易日之后或该合约离到期剩余不足2日,才能进行选择新合约(排除剩余到期日不足8日的期货合约),每次选择后,即使选择结果为持有原合约不变,仍继续持有8个交易日[48] * 回测区间:2022年7月22日至2025年11月7日[48] * 备注:不考虑交易过程中的手续费、冲击成本以及期货合约的不可无限细分性质[48] 3. 因子名称:分红调整年化基差[20] * 因子构建思路:为了准确分析股指期货合约的基差,需要剔除指数成分股分红对合约价格的影响,从而得到反映市场真实情绪和资金成本的基差水平[20]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首先计算预期分红调整后的基差:预期分红调整后的基差 = 实际基差 + 存续期内未实现的预期分红[20] * 然后对调整后的基差进行年化处理:年化基差 = (实际基差 + (预期)分红点位) / 指数价格 × 360 / 合约剩余天数[20] * 公式说明:实际基差为合约收盘价与标的指数收盘价的差值;(预期)分红点位为合约存续期内指数成分股预计分红的点数总和;指数价格为标的指数收盘价;合约剩余天数为当前日期距合约到期日的天数[20] 4. 因子名称:信达波动率指数 (Cinda-VIX)[64] * 因子构建思路:借鉴海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场内期权市场的实际情况,开发能够准确反映市场对未来波动性预期的指数[64] * 因子评价:可以反应期权市场投资者对标的资产未来波动的预期,而VIX又具有期限结构,可以反应投资者对同一个标的资产在未来不同期限内的波动预期[64] 5. 因子名称:信达偏度指数 (Cinda-SKEW)[72] * 因子构建思路:通过捕捉不同行权价格期权隐含波动率(IV)的偏斜特征,来衡量市场对标的资产未来收益分布(特别是尾部风险)的预期[72] * 因子评价:能够洞察市场对标的资产未来潜在风险的忧虑,当SKEW指数超过100,通常意味着投资者对市场未来可能出现的大幅下跌风险的担忧加剧[72][73] 模型的回测效果 * IC(中证500)对冲策略表现(回测区间:2022年7月22日至2025年11月7日)[50] * 当月连续对冲模型:年化收益-3.20%,波动率3.84%,最大回撤-10.25%,净值0.8990,年换手次数12,2025年以来收益-5.55%[50] * 季月连续对冲模型:年化收益-2.20%,波动率4.76%,最大回撤-8.34%,净值0.9297,年换手次数4,2025年以来收益-2.43%[50] * 最低贴水策略模型:年化收益-1.69%,波动率4.56%,最大回撤-7.97%,净值0.9459,年换手次数16.80,2025年以来收益-3.29%[50] * 指数表现(对比基准):年化收益4.78%,波动率21.05%,最大回撤-31.46%,净值1.1651,2025年以来收益32.13%[50] * IF(沪深300)对冲策略表现(回测区间:2022年7月22日至2025年11月7日)[55] * 当月连续对冲模型:年化收益0.43%,波动率2.93%,最大回撤-3.95%,净值1.0141,年换手次数12,2025年以来收益-0.93%[55] * 季月连续对冲模型:年化收益0.72%,波动率3.28%,最大回撤-4.03%,净值1.0237,年换手次数4,2025年以来收益0.39%[55] * 最低贴水策略模型:年化收益1.18%,波动率3.05%,最大回撤-4.06%,净值1.0391,年换手次数14.96,2025年以来收益0.55%[55] * 指数表现(对比基准):年化收益3.07%,波动率17.08%,最大回撤-25.59%,净值1.1039,2025年以来收益22.47%[55] * IH(上证50)对冲策略表现(回测区间:2022年7月22日至2025年11月7日)[59] * 当月连续对冲模型:年化收益1.09%,波动率3.01%,最大回撤-4.22%,净值1.0361,年换手次数12,2025年以来收益0.53%[59] * 季月连续对冲模型:年化收益1.99%,波动率3.41%,最大回撤-3.75%,净值1.0668,年换手次数4,2025年以来收益1.74%[59] * 最低贴水策略模型:年化收益1.72%,波动率3.02%,最大回撤-3.91%,净值1.0574,年换手次数15.57,2025年以来收益1.62%[59] * 指数表现(对比基准):年化收益1.99%,波动率16.12%,最大回撤-22.96%,净值1.0667,2025年以来收益16.40%[59] * IM(中证1000)对冲策略表现(回测区间:2022年7月22日至2025年11月7日)[61] * 当月连续对冲模型:年化收益-6.26%,波动率4.75%,最大回撤-14.00%,净值0.8282,年换手次数12,2025年以来收益-11.46%[61] * 季月连续对冲模型:年化收益-4.58%,波动率5.78%,最大回撤-12.63%,净值0.8437,年换手次数4,2025年以来收益-6.32%[61] * 最低贴水策略模型:年化收益-4.20%,波动率5.54%,最大回撤-11.11%,净值0.8620,年换手次数15.72,2025年以来收益-6.70%[61] * 指数表现(对比基准):年化收益1.16%,波动率25.53%,最大回撤-41.60%,净值0.9490,2025年以来收益30.10%[61] 因子的回测效果 * Cinda-VIX 因子取值(截至2025年11月7日)[64] * 上证50VIX_30:18.55[64] * 沪深300VIX_30:19.17[64] * 中证500VIX_30:26.21[64] * 中证1000VIX_30:23.84[64] * Cinda-SKEW 因子取值(截至2025年11月7日)[73] * 上证50SKEW:103.82[73] * 沪深300SKEW:108.08[73] * 中证500SKEW:101.38[73] * 中证1000SKEW:106.80[73] * 分红调整年化基差因子取值(截至2025年11月7日,当季合约)[4][21][28][33][39] * IC(中证500):-9.74%[4][21] * IF(沪深300):-2.96%[4][28] * IH(上证50):-0.24%[4][33] * IM(中证1000):-12.49%[4][39]
基差与VIX双双回落,尾部风险持续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