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银量化大类资产跟踪:近期A股夏普率仍处于历史极高位置

根据研报内容,以下是关于量化模型与因子的总结: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动量因子[60] * 因子构建思路:基于股价的历史表现,筛选近期表现强势的股票,旨在捕捉趋势延续效应[60]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以“长江动量”指数作为动量因子的表征。该指数的构建方法是,首先计算每只股票的动量指标,具体公式为:最近一年股票收益率 - 最近一个月股票收益率(剔除涨停板)。然后,根据此动量指标,在A股市场中选取动量特征强且流动性相对较高的前100只股票作为指数成分股[60] 2. 因子名称:反转因子[60] * 因子构建思路:基于股价的短期表现,筛选近期表现弱势的股票,旨在捕捉价格回归均值的反转效应[60]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以“长江反转”指数作为反转因子的表征。该指数的构建方法是,以最近一个月股票收益率作为筛选指标,在A股市场中选取反转效应强、流动性较好的前100只股票作为指数成分股,并采用成分股近三个月日均成交量进行加权[60] 3. 因子名称:风格相对拥挤度[125] * 因子构建思路:通过比较不同风格指数(如成长vs红利)的换手率活跃程度,来衡量该风格交易的相对拥挤程度,以判断其配置风险或性价比[125]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对于风格A和风格B,计算步骤如下: 1. 分别计算风格A指数和风格B指数的近252日平均换手率时间序列[125] 2. 将上述时间序列在2005年1月1日以来的历史数据上进行Z-score标准化,得到Z-score_A与Z-score_B[125] 3. 计算二者差值:DiffZscore=Zscore_AZscore_BDiff_{Zscore} = Zscore\_A - Zscore\_B 4. 计算该差值(Diff_Zscore)的滚动6年历史分位数(若历史数据量满1年但不足6年,则以全部历史数据计算),此分位数即为风格A相对于风格B的相对拥挤度[125] 4. 因子名称:风格累计超额净值[126] * 因子构建思路:通过计算风格指数相对于市场基准(万得全A)的累计超额表现,来评估该风格的长期收益特征[126]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1. 以2020年1月4日为基准日,将各风格指数及万得全A指数的每日收盘点数除以基准日收盘点数,得到各自的累计净值[126] 2. 将各风格指数的累计净值除以同一交易日的万得全A指数累计净值,得到该风格指数相对于万得全A指数的累计超额净值[126] 5. 因子名称:机构调研活跃度[127] * 因子构建思路:通过计算板块或行业相对于市场的机构调研热度差异,并将其标准化为历史分位数,来捕捉机构投资者的关注度变化[127]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对于特定板块(或指数、行业),计算其“机构调研活跃度”的滚动历史分位数。具体步骤为: 1. 计算该板块近n个交易日的“日均机构调研次数”[127] 2. 将该时间序列在滚动y年的历史数据上进行Z-score标准化[127] 3. 将上述结果与万得全A的同期Z-score标准化结果作差,得到“机构调研活跃度”[127] 4. 最后计算此“机构调研活跃度”的滚动y年历史分位数(历史数据量不足y年时,以全部历史数据计算)[127] * 参数设置:长期口径:n=126(近半年),y=6年;短期口径:n=63(近一季度),y=3年[127] 6. 因子名称:股债风险溢价(ERP)[48] * 因子构建思路:通过比较股票市场市盈率的倒数与无风险利率(国债收益率)的差异,来衡量权益资产相对于债券资产的相对吸引力[48]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对于特定指数,其ERP的计算公式为: ERP=1指数PE_TTM10年期中债国债到期收益率ERP = \frac{1}{指数PE\_{TTM}} - 10年期中债国债到期收益率 其中,PE_TTM为指数滚动市盈率[48]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动量因子:近一周收益-1.7%,近一月收益1.8%,年初至今收益34.8%[58] 2. 反转因子:近一周收益1.6%,近一月收益0.0%,年初至今收益13.5%[58] 3. 成长vs红利风格相对收益:近一周收益-1.5%,近一月收益-2.9%,年初至今收益26.4%[58] 4. 小盘vs大盘风格相对收益:近一周收益-0.9%,近一月收益-2.3%,年初至今收益8.1%[58] 5. 微盘股vs基金重仓风格相对收益:近一周收益3.7%,近一月收益9.8%,年初至今收益45.9%[58] 6. 动量vs反转风格相对收益:近一周收益-3.3%,近一月收益1.8%,年初至今收益2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