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次级债不赎回历史案例复盘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围绕次级债不赎回展开研究,梳理概念、复盘案例、分析后续进展及信用风险展望,指出过去不赎回风险集中在银行,近年保险公司和产业主体风险渐显,建议关注经营承压、股东支持弱的保险公司及产业主体次级债不赎回风险[2][7][5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次级债的概念及分类 - 次级债券本息偿付顺序在一般负债后、普通股股权前,特点是高风险、高收益,发行人主要是金融机构,部分非金融企业也会发行[3][12] - 截至2025年11月10日,存量次级债规模约10.7万亿元,金融行业次级债规模最高,约8.5万亿元,占比约80%[3][12] - 存量金融机构次级债多为资本补充工具,非金融企业次级债用于偿还有息负债和补充流动资金,多数次级债含赎回选择权,发行人赎回动机强[19] - 非永续次级债有资本“递减”特性,保险公司设置利率跳升机制赎回动机强;永续次级债多数证券公司和非金融企业设置利率跳升机制[20][21] - 若发行人不赎回次级债,可能基本面承压、滚续发行困难,投资者面临久期不匹配和投资损失风险[25] 次级债不赎回历史案例复盘 - 截至2025年11月10日,70家主体88只次级债不赎回,涉及规模约765亿元[4] - 从行业类型看,银行和保险公司不赎回债券只数分别为74只、7只,占比84%、8%,规模分别为455亿元、176亿元,占比59%、23%[27] - 从债券类型看,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不赎回只数72只,占比约82%,规模约428亿元,占比约56%[4] - 从区域看,辽宁省不赎回次级债只数17只,占比约19%,规模约171亿元,占比约22%,主要是隐含评级A+及以下银行二级债[37] - 从中债隐含评级看,不赎回次级债评级均在AA及以下,A+、A主体不赎回只数占比20%、38%,规模占比约24%、19%[4] - 从企业性质看,公众企业不赎回只数约68只,占比约77%,规模约415亿元,占比约54%,2024年以来民企不赎回事件增加[5] 次级债不赎回的后续进展 - 88只次级债不赎回后,1只实质违约,1只展期,65只正常存续,21只到期或之前全额兑付[45] - 70个不赎回主体中,仅7家能再次成功发行次级债,且发行有非市场化特征[6][49] - 70家主体首次不赎回后,14家继续不赎回,12家为公众企业和民营企业,7家来自东北地区[6] 次级债不赎回的信用风险展望 - 过去不赎回风险集中在银行,近年保险公司和产业主体风险渐显,城农商行二级债不赎回风险从高发到收敛,非银主体自2024年出现点状风险[7][54] - 后市分析不赎回风险时,建议关注经营承压、股东支持弱的保险公司和产业主体次级债[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