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化债两周年,城投债投资新格局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自2023年7月中央提出一揽子化债方案以来已两年有余,化债“期中考”在“化存遏增”方面取得成效,尾部区域风险缓释但债务整体处紧平衡,城投债投资出现收益“利率”化、从区域分化到久期择时的变化[2][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化债“期中考”,“化存遏增”取得成效 - 化债进度近半,“十五五”化债基调延续,有必要性和可行性[10][11] - 化解存量方面,2024年末隐性债务10.5万亿元,较2023年减少近4万亿元,置换后债务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2.5个百分点,节约利息支出超4500亿元;隐隐债结构优化、付息成本下降,高成本非标债务占比下降,城投债规模稳定、付息成本下降[11][12][14] - 遏制增量方面,化债以来城投有息债务增速得到控制,2024年增速降至5.5%,2025年中报进一步降至4.9%,成本较高的信托等非标融资新增数量明显下降[27][30] 尾部区域风险缓释,债务整体处于紧平衡 - 2021年以来地方综合财力逐渐下降,广义地方债务增速放缓但总量仍在增长,地方政府付息压力渐增后预计2025年有所改善,但未回到2021年水平,整体处于紧平衡[34][37][41] - 全国约三分之二的省份2025年付息能力预计较2024年提升,12个重点省份中有11个提升,尾部风险得到缓释[45] 城投债收益“利率”化,从区域分化到久期择时 - 城投债投资出现三大变化,信用利差收窄呈现类“利率债”特征,各省间分化收窄,投资者尝试向久期要收益但2025年以来拉久期策略对收益贡献为负、择时难度加大[4][49] - 化债前城投债相对产业债利差高,化债后城投债信用利差收窄至55bp,相较产业债超额利差被抹平;弱资质品种利差收窄更多,静态收益率各品种差距收窄[49][50] - 多数省份城投债估值与地方债差距不大,考虑地方债老券免税效应,城投债票息优势不明显,隐含评级AA+及以上票息优势进一步下降[54] - 区域挖掘利差空间收窄,化债前信用利差最高与最低省份差距超700bp,目前不到100bp,12个重点省份平均信用利差从362bp收窄至60bp左右[57][59] - 久期择时难度加大,2025年以来10Y隐含评级AAA城投债90天移动累计收益均值为负,短久期下沉是更稳健策略,不同久期品种收益分化大于区域和主体间分化[60][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