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乔锋智能(301603):助力公司开启第二增长极(首次覆盖):中高端数控机床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兴产业市场开拓顺利

投资评级与核心观点 - 投资评级为“买入”(首次)[1] - 当前股价为75.54元,目标价为123.50元,目标期限为12个月,潜在上涨空间约63.5%[1] - 核心观点:乔锋智能作为中高端数控机床领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受益于下游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景气度提升以及人形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公司业绩有望维持稳健增长,并开启第二增长曲线[3][6][9] 公司概况与业务布局 - 乔锋智能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专注于中高端数控机床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了数控机床全产业链布局[15] - 公司总部位于东莞市,在东莞、南京、银川设有制造基地与研发中心,与西安交通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已取得超200项专利技术,广泛应用于10大品类、20大系列的全系机型[6][16][19] - 公司产品系列涵盖立式加工中心、龙门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磨床等,中高端机型品类多达八十多种,可满足不同材质、精度和尺寸工件的加工需求[20][24][26][28] - 立式加工中心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2025H1营收占比提升至83.81%,2025H1毛利率为32.98%[31][33] -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且集中,实际控制人蒋修华和王海燕夫妇合计持股67.43%,蒋修华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36][39] 财务表现与业绩增长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60亿元,同比增长21.02%;归母净利润2.05亿元,同比增长21.33%;扣非归母净利润1.98亿元,同比增长23.50%[6][40]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71亿元,同比增长56.71%;归母净利润2.77亿元,同比增长83.55%;扣非归母净利润2.70亿元,同比增长83.12%[6][41] - 2025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57亿元,同比增长69.98%;归母净利润0.98亿元,同比增长169.04%[6][41] - 公司销售毛利率水平基本稳定,2025Q1-3销售净利率回升至14.81%,同比提升17.59个百分点[45] - 2025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率下降至4.25%,管理费用率下降至3.14%,研发费用率下降至3.88%[48] - 2025Q1-3研发费用为72.62百万元,同比增长17.70%[49] 下游行业需求分析 - 消费电子行业迎来新一轮周期,IDC预计202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至12.4亿部,2024-2029年CAGR维持在1.5%[6][84] - Canalys预测2025年AI PC出货量突破1亿台,占比升至40%;2028年进一步增至2.05亿台,占总量70%,2024-2028年AI PC市场CAGR高达44%[6][86] - Global Market Insight预测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由2025年2098亿美元增至2034年9952亿美元,期间CAGR达18.9%[6][88] - 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均破1100万辆,渗透率逾46%,根据《路线图3.0》规划,新能源渗透率将超80%[6][92] - 智能驾驶市场化提速,《路线图3.0》规划2030年L3/L4乘用车占比达35%,2040年L4普及、L5入市[6][95] - 业界预计固态电池将在2030年前后进入规模量产阶段[6][98] 人形机器人产业机遇 - 根据GGII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1.24万台,市场规模63.39亿元;2030年销量接近34万台,市场规模超640亿元;2035年销量超500万台,市场规模超4000亿元[9][99] - 公司2025年6月参股开普勒机器人,联合两家上市公司完成A轮融资,以股权为纽带深度绑定本体及上下游[9] - 依托高端机床长期积累,为人形核心零部件提供高精度批量加工方案;目前部分机床产品已成功应用于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制造,并有相应应用案例及客户[9] 行业发展趋势与政策支持 - 我国国产数控金属切削机床占有率达到44%,较2018年39%提升5个百分点,相对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数控化水平,我国机床数控化率仍有巨大提升空间[63] - 2025年我国金属切削机床累计产量为64.20万台,同比增长15.10%,2025年有望成为机床更新大周期的真正起点[64][67] -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9年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市场规模将超6000亿元[66] - 2024年我国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市场规模达12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131亿元[75][76] - 政策持续加码,助推机床中高端产品国产替代加速,包括《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方案》、《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等政策支持[80][81][82]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4.86亿元、36.67亿元、47.39亿元,增速分别为41.25%、47.55%、29.22%[8][9]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83亿元、5.97亿元、7.76亿元,增速分别为86.40%、56.04%、30.00%[8][9] - 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3.17元、4.94元、6.43元,对应当前股价75.54元,PE分别为24倍、15倍、12倍[8][9] - 给予2026年25倍PE,对应目标价123.5元,首次给予“买入”评级[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