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公司首次覆盖报告:输配电业务恢复性增长,新能源业务成长可期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报告对双杰电气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44][6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双杰电气是输配电设备老牌企业,在现有业务基础上积极延伸布局新能源业务,2023年经营情况显著改善 [66] - 受益电网加大投资,公司输配电业务逐步恢复;把握新能源行业趋势,开拓新能源业务打造业绩新增长点 [66] - 预计2024 - 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35/5.46/6.72亿元,对应PE分别为13.2/10.5/8.5倍,低于可比公司平均水平 [44][6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立足输配电设备,延伸至新能源业务 - 双杰电气自2002年成立以来专注输配电设备,在现有业务基础上布局光伏、风电、储能等新能源业务,提供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 [84] - 公司业务布局包括智能电气设备、智慧能源领域、充换电业务和能源数字平台 [85][89][90] - 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赵志宏为控股股东和实控人,截至2024年一季报持有19.82%股权,与赵志浩、赵志兴合计持有27.06%股权 [91] - 2022年公司盘活东皋膜资产,以其股权和债权认购金力公司股份,有望借助其经验盘活资产发展核心业务 [94] 受益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趋势,公司输配电业务恢复增长 - 2023年我国电网投资规模超5000亿元,配网侧是重点,国家电网规划“十四五”配电网建设投资超1.2万亿元 [66] - 公司输配电产品包括环网柜、箱式变电站等,在国内首创固体绝缘环网开关柜,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2023年输配电业务营收17.27亿元,同比增长28.18% [66] 把握新能源发展趋势,打造业绩新增长点 -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58.7/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37.9%,新能源汽车市占率达到31.6% [55] - 公司把握新能源装机需求,涵盖光伏及风电电站业务,2023年12月中标10亿订单;储能领域先后中标多个项目,2023年5月斩获约3.2亿储能设备订单 [66] - 公司全面布局充换电业务,充电桩完成液冷超充等新产品研发,取得国网公司供应商资质;智能化重卡换电站已在多地落地,合作多家企业 [66] 全面布局充换电业务,积极开拓新市场 充电桩加速建设,液冷超充技术具备发展潜力 - 我国新能源车桩比已由2017年的3.4下降至2023年的约2.4,政策支持下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62] - 充电桩分为交流和直流,大功率快充技术有望成行业趋势,我国公共直流充电桩占比从2018年的36.6%上升至2022年的42.3% [2][4] - 高电压方案优于大电流方案,各车企不断布局800V高压车型,液冷超充技术发展前景广阔 [5] 重卡换电快速发展,商业模式逐步成熟 - 换电模式采用集中充电、统一配送的电池补给模式,补能时间短,在部分场景下可形成对充电模式的有效补充 [15][17] - 2022年我国换电重卡销量12431辆,占新能源重卡销量的48.8%,同比增长273.6%,换电重卡在封闭场景中的商业运营模式逐步成熟 [22] - 重卡换电站投资建设总体经济效益良好,协鑫电港项目(二期)单个重卡车(车电分离)换电站全投资内部收益率(税后)为10.45%,投资回收期(税后)4.92年 [27] 公司全面布局充换电业务 - 充电桩(站)业务已完成液冷超充等新产品研发,形成多种产品,取得国网公司供应商资质,与多地企业合作并供货 [28] - 重卡换电业务设计的智能化重卡换电站产品组件高度集成化、模块化,已在多地建设换电站,为客户提供全套换电解决方案 [36] - 光储充(换)微电网业务推进充换电站、分布式储能与光伏发电等解决方案技术融合,构建“光储充”一体化微电网系统 [37]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盈利预测 - 预计2024 - 2026年输配电设备营收23.07/27.33/31.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61%/18.46%/14.83%,毛利率分别为21.23%/21.75%/22.06% [39] - 预计2024 - 2026年新能源板块营收分别为34.7/45.1/56.6亿元,同比增长173%/30%/25%,毛利率21.7%/20.5%/20.8% [40] - 预计2024 - 2026年其他业务营收1.6/1.7/1.9亿元,毛利率40%/45%/48% [41] - 预计2024 - 2026年公司营收分别为59.37/74.20/89.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9.10%/24.98%/21.12%,毛利率分别为22.02%/21.56%/21.81% [43] 投资评级 - 选取金盘科技、四方股份作为可比公司,可比公司2024年平均PE为26.2倍 [44] - 预计公司2024 - 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35/5.46/6.72亿元,对应PE分别为13.2/10.5/8.5倍,低于可比公司平均水平,给予“增持”评级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