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AI战略的转变 - 公司从2024年最后一个季度开始大幅增加AI基建投入,单季度资本开支达390亿元,接近此前两年总和[4][5] - 公司高层在2025年初决定将分散的AI应用集中管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接管了包括腾讯元宝、QQ浏览器等产品[12] - 公司改变了以往"赛马"策略,选择集中资源押注AI,不再要求业务与自研混元大模型强绑定[12][17] 公司AI投入节奏变化 - 相比阿里、字节的激进投入,公司初期采取观望态度,2024年花费1120亿港元回购股份而非大规模投资AI[8] - 公司高层认为AI应用时机未成熟,内部强调"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等待技术拐点[8] - DeepSeek-R1模型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公司态度,所有业务快速接入该模型[12] 产品与市场表现 - 腾讯元宝在接入DeepSeek后日活跃用户数一周增长十倍至260万,投放力度超过竞争对手[13] - 视频号日活跃用户数超过5亿,成为行业第二,逼近抖音主应用[6] - 微信搜一搜灰度测试接入DeepSeek后因流量激增导致算力告急,公司紧急调度资源应对[12] 技术研发历程 - AI Lab早期在生成式大语言模型上保持研究,2020年使用数十亿量级参数训练模型,远超当时国内平均水平[13] - 公司组建联合战队研发混元大模型,2025年加快节奏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包括3D内容AI创作平台[15][16] - 技术团队初期面临芯片能力、组织磨合等挑战,但后期效率明显提升[15] 竞争优势与挑战 - 微信和QQ构成强大用户入口,微信月活超13亿,与AI产品天然契合[17] - 公司面临算力紧缺问题,服务1亿日活用户约需40万张卡算力,而微信全球月活13亿[21] - 算力中心建设周期长(9-12个月),受限于承包商产能和城市电力规划[21] 资本开支变化 - 2024年公司资本开支大幅增长,与阿里相比呈现明显追赶态势[9][10] - 2021至2024年公司资本开支从低基数快速攀升,反映战略重点转向[10]
腾讯在 AI 拐点到来前的 700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