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斯拉 Optimus 机器人进展:已经生产数百台、还拧不好螺丝

核心观点 - 马斯克对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愿景是造出成本低于2万美元、能替代部分工人工作的终极形态产品,而非逐步迭代的机械装置 [3][4] - 特斯拉采取与行业相反的开发路径:坚持完全人形设计(包括女性手指锥度、1米73身高等细节),拒绝轮式或模块化工具等折中方案 [5][8] - 当前Optimus仍处于早期阶段:已生产数百台但仅用于数据采集,行走测试通过率不足60%,单台成本约10万美元且手动组装 [3][17][20] 产品设计 - 人形坚持:保留小拇指(延长以增强功能性)、设定雌雄同体外貌以降低威胁感、严格按人体比例设计(28个自由度vs人体200+)[5][8][16] - 机械手突破:第二代手部11个自由度(目标22个),采用绳驱结构模仿肌肉组织,6个压力传感器(vs人手数万个触觉神经)[11][12] - 腿部优化:线性执行器提供半吨拉力但平衡算法难度大,目前仅能缓慢行走且无法完成下蹲动作 [12][14] 技术挑战 - 感知系统:移植FSD视觉神经网络至3D环境,但机器人需主动接触物体且缺乏触觉/温度感知 [12][17] - 训练瓶颈:行业缺乏Scaling Laws,数据不足且模型架构不成熟,通过动作捕捉装置采集人类运动数据 [17] - 量产障碍:关键部件(如六维力传感器)笨重昂贵,中国供应商样品未达性能要求,计划建立海外供应链 [20][21] 商业逻辑 - 规模效应:瞄准全球59万台工业机器人市场(2023年数据),目标百万台级量产以降低成本至2万美元 [7][8] - 应用场景:优先替代汽车工厂总装环节工人(时薪22美元),当前仅2台用于搬运电池(成本效益远低于AGV小车)[8][21] - 供应链准备:复用电动车供应商(拓普、三花智控等),测试空心杯电机、谐波减速器等部件,中国供应商价格比海外低30%-80% [21] 行业对比 - 波士顿动力Atlas:专注预设动作(如后空翻),放弃人手与自主决策能力,未解决通用性问题 [5][9] - 传统工业机器人:2023年销量59万台(相当于劳力士产量),形态碎片化导致规模效应缺失 [7] - 竞品路线差异:多数公司采用轮式/模块化工具先行,特斯拉直接挑战全功能人形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