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已在美国得州工厂投入使用,负责搬运4680电芯,引发关于"完美使用场景"和"失业风险"的讨论 [4] - 中国智能机器人公司银河通用在2024年完成7亿元天使轮融资,创下行业记录 [5] - 行业存在明显分歧:部分投资人认为当前技术不成熟,公司可能成为先烈;而创业者认为早期入场能积累技术和数据优势 [10][14] 技术路线差异 - 银河通用采用轮式底盘+双手设计,而非全人形,认为双手操作能力比双足运动更具商业价值 [7][18] - 双足机器人BOM成本是轮式底盘的10倍,且存在稳定性难题,目前全球无人形机器人能完成弯腰捡物动作 [19] - 特斯拉Optimus在工厂场景中实际并未使用双足功能,其工作内容完全可用传统机械臂替代 [20] 数据获取策略 - 特斯拉和Google采用"遥操"采集数据,但成本极高(Google花费10多个月仅获取十几万条数据) [9][25] - 银河通用选择"Sim2Real"路线,通过仿真合成数据,一秒钟可生成60张图像,成本接近零 [26] - 实验显示抓取任务数据量从10万次提升到10亿次时,成功率从58%提高到86%,验证数据规模效应 [24] 商业化路径 - 美国公司资金充裕可全人形开发,中国公司更注重PMF(产品市场匹配),从第一天就考虑商业化 [9][30] - 银河通用规划三阶段商业化:单一场景单一操作→同行业多场景→跨行业通用化 [34][35] - 首批产品定价50万元,主要面向科研和商业场景(如美团药房),目标未来将成本降至5万元/台 [39][42][43] 行业竞争格局 - 当前行业尚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技术路线、产品形态和场景选择均无共识,反而有利于创业公司 [45] - 长期来看,进家庭+全人形+大模型被认为是技术终局,可能诞生特斯拉级别的领军企业 [46][47] - 中国制造业供应链优势明显(如宇树仅用几人半年就做出人形机器人demo),这是区别于美国的关键竞争力 [12]
90 后北大博导造人形机器人,不学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