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野心收缩、战线扩张,大众重新梳理在华智能研发

大众在华智能研发战略转变 - 大众新任Cariad中国CEO韩三楚通过编程测试摸底员工软件研发水平,发现部分员工长期未接触代码编写[4] - Cariad中国过去两年核心任务是测试和项目管理,而非具体研发工作[5] - 韩三楚将主导开发大众中国下一代纯电平台CEA架构,目标减少30%控制器数量以提升成本竞争力[5] CEA架构合作开发模式 - 大众联合小鹏、VCTC三方开发CEA架构,核心技术源自小鹏EEA架构,计划2026年应用于中国本土产品[6] - CEA架构研发岗位优先开放给Cariad中国内部员工转岗,员工态度分化[7] - Cariad中国工作重心从MEB平台转向CEA架构,2026年推出CEA+CMP平台组合的新产品[8] 大众智能化研发布局演变 - 迪斯时代自研策略导致Cariad累计亏损58亿欧元(2021-2023年),多款车型延期上市[6] - 现任管理层转向"有限开放"策略,与小鹏(持股4.99%)、地平线(合资公司持股60%)、中科创达(合资公司持股49%)等合作[14] - VCTC研发中心投资10亿欧元建立,可自主决策并具备采购职能,计划2024年底扩至3000人[15][21] 合作方分工与收益 - 小鹏EEA 3.5架构提供CEA核心技术基础,2024Q1从小鹏服务收入同比增长93.1%至10亿元[18] - 地平线合资公司酷睿程2023年贡献收入6.3亿元,占地平线总收入40.4%[18] - 智能驾驶由酷睿程负责,智能座舱由翼创雷行开发,UX&UI由CARIATIVE设计中心承担[18] 市场竞争与挑战 - 大众ID系列2023年下半年降价促销,ID.3降4.9-5.2万元,ID.4降4.6-8.2万元,ID.6降8.0-9.0万元[22] - 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2024年5月第三周首次超50%,达16.8万辆[22] - 需协调小鹏、酷睿程、翼创雷行、VCTC、Cariad中国等五方研发力量,缺乏绝对控制权[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