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米在欧盟,加班是一种风险

小米工时管理争议 - 公司内部实行严格的工时排名制度,要求员工日均工时不得低于11.5小时,单日工作时间低于8小时需提交书面说明[2] - 不同部门工时要求存在差异,普遍偏高,部分部门要求日均14-15小时,外包员工每天必须待满11小时[2] - 超长工时制始于去年4月,通过口头传达而非书面文件规定,汽车业务比手机更忙,达到"9105"工作制[3] - 从《劳动法》角度看存在合规问题,每周工作时间可能高达57.5小时,远超法定上限[3] - 工时排名制度构成变相的"末位淘汰",最高法院2016年已明确此类做法不符合劳动法规定[3] 欧盟《禁止强迫劳动法案》影响 - 法案全面禁止在欧盟市场销售、进口或出口任何涉及"强迫劳动"环节的产品[5] - 将超时工作视为强迫劳动指标之一,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或每周超过40小时可能被认定违法[5] - 法案对"强迫劳动"界定宽泛,包括非自愿强制劳动和"过度加班"行为[5] - 国际劳工组织11项强迫劳动指标为法案提供具体判断依据,包括过度加班、恐吓与威胁、债役等[5] - 中国已批准相关国际公约,2024年修订《劳动法》加强超时工作监管[5] 小米面临的合规风险 - 日均工时10.5至15小时远超欧盟法案认定的"强迫劳动"阈值[6] - 工时排名机制可能被视为"恐吓与威胁"手段,低于8小时需提交书面解释被视为心理压迫[6] - 请假惩罚机制符合"债役"特征,通过制造"工时债务"限制员工自由选择权[6] - 口头传达工时要求可能被解读为有意隐瞒违规行为[6] - 供应链复杂性增加风险,任一环节存在强迫劳动嫌疑可能导致整条产业链出口受阻[6] 欧盟市场对小米的战略价值 - 小米手机在欧洲市场份额常年达到15%,定位与欧洲消费者需求高度契合[9] - 欧盟占全球高端制造业需求30%以上份额,失去市场可能导致被排除在高端产业链之外[9] - 欧洲市场开放度高且消费者购买力强,提供稳定利润空间[9] - 小米计划2027年进军欧洲电动汽车市场,慕尼黑将设立研发中心[10] - 欧盟市场关乎公司全球战略布局、品牌高端化和长期竞争力[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