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电池企业的ESG报告正从选择性披露转向核心信息窗口,其“绿色成色”的关键在于如何接入和认定绿电,尤其是满足欧盟《新电池法》等国际标准[3][4][5] - 电池行业碳排放主要由范围二(外购电力)和范围三(供应链)主导,范围一排放占比最小,电力消耗对动力电池碳足迹贡献占比超过60%[6][7][8][9] - 全球绿电认定标准存在差异,中国认可“证电分离”的绿证交易,而欧盟更倾向于“绿电直连”模式,强调可追溯性和额外性[13][16][17] - 电池企业绿电直连的实际进展成为观察其应对国内“碳排放双控”政策和欧盟市场准入能力的关键窗口,自建可再生能源项目是主要突破方向[21][24][33] 电池企业碳排放结构 - 行业碳排放结构清晰:范围三(供应链间接排放)和范围二(外购电力等二次能源间接排放)占据主导地位,范围一(企业直接控制设施排放)量最小[7][8] - 电力消耗是电池制造碳排放核心,宁德时代表示电力对动力电池碳足迹贡献占比超过60%[9] - 欧盟《新电池法》要求核算全过程电力、热力消耗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凸显绿电追溯重要性[9] - 范围三供应链碳排放核算面临系统性挑战,因国内缺乏统一权威的碳足迹计算标准和数据库[8] 绿电认定标准差异 - 中国绿电认定以绿色电力证书(绿证)为核心,绿证是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唯一证明,支持“证电分离”交易[14][15] - 欧盟《新电池法》倾向认可“绿电直连”模式,包括企业自发自用可再生能源或通过专用线路直连发电站,不认可单纯购买绿证[16][19] - 欧盟严格标准基于可追溯性(物理路径清晰)和额外性(推动新增可再生能源项目),警惕“漂绿”行为[16][17] - 欧盟对水电直连持谨慎态度,因环境影响和额外性不足,更鼓励风能、太阳能[20] 企业绿电使用进展 - 宁德时代电池基地零碳电力占比从65.6%提升至75.6%,目标2025年核心运营达100%,2024年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92.4MW,发电量3.5亿kwh,同比增长44.9%[22][23] - 宁德时代通过子公司时代绿能获取可再生能源开发指标4775.8MW,在建容量466.66MW,已并网容量633.8MW,系统性投入大型项目[24][25] - 宁德时代正负极材料和铝制品供应商零碳电力使用比例分别达57%和45%,向上游传导要求[26] - 弗迪电池2024年零碳电力使用规模超12亿kwh,国轩高科采购绿电约3.8亿kwh,光伏发电量5074万kwh,同比增2.2%[26] - 远景科技绿电使用达99%,目标2025财年实现100%,其中直连电力贡献总用电量14.8%,场外可再生能源72%来自自建项目[27] - 欣旺达绿色电力使用占比29.71%,2024年光伏装机94.1MW,发电量9480万kwh,外购绿电及绿证总量约3.3亿kwh[28] - 亿纬锂能绿电占比接近16%,同比增速150%,累计光伏装机92.3MW,年发电量超1亿kwh[29] - 瑞浦兰钧零碳电力使用比例1.64%,光伏发电量约430万kwh[30] - 多数企业依赖场内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如屋顶光伏)对满足生产用电需求贡献比例不高[31] 未来路径与政策信号 - 未来突破方向包括大规模投资自建可再生能源项目(如宁德时代模式)或通过政策支持实现电池工厂与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物理直连[33] - 2025年2月底江苏省启动绿电直连试点,宁德时代常州(存量产能)和盐城(新增产能)基地参与,探索存量产能绿电供应解决方案[35] - 江苏省2024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超煤电,年净增新能源装机量位居国网第二,分布式光伏是主力,为试点提供资源基础[36] - 远景科技赤峰绿色氢氨项目探索“孤网”或“微网”模式,自建风光电源自我消纳,与大电网弱连接(购电不超总负荷10%),经验可迁移至电池生产[37][38] - 评估企业绿色转型需审视绿电来源构成是否符合国际标准,以及在可追溯、具额外性的绿电直连项目上的实质性投入[39]
零碳竞速:7家电池企业2024年ESG报告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