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446万台,市场份额增至19.7%,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全球份额67.7%,增量贡献度高达84% [4] - 新能源汽车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已成为行业共识 [9] - 行业呈现"冰与火"两面性: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但智能驾驶安全问题仍是软肋 [4][11] 智能驾驶宣传策略调整 - 小米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例如Xiaomi Pilot Pro改为"小米辅助驾驶Pro",Xiaomi HAD改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13] - 理想、蔚来等车企门店不再突出宣传"脱手驾驶"和城市NOA覆盖范围,转向强调空间、舒适体验和车机娱乐系统 [15][16] - 销售人员明确告知消费者当前政策无法宣传为L3级,属于L2级辅助驾驶 [17] 行业监管与规范化进程 - 公安部道研中心表示虚假宣传自动驾驶致严重后果或面临2年以下刑期 [19]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倡议书,要求企业明确系统边界、履行告知义务并规范功能命名 [19] - 华为BU CEO靳玉志公开强调当前智驾均为辅助驾驶,需驾驶员全程掌控 [18]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合资品牌如别克、丰田等推出高端新能源子品牌和智能化产品,对新势力形成竞争压力 [36][37] - 上海车展呈现回归产品本质趋势,工程师取代流量明星成为主角 [35] - 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理性竞争,透明化宣传成为建立用户信任的关键 [30][38] 技术发展与用户教育 - 小米通过"端到端辅助驾驶"保持技术先进性,更名实为风险管控而非技术降级 [25][26] - 车企需通过激光雷达配置、算法优化等细节实现差异化竞争 [29] - 消费者需更深入理解技术细节如算力芯片和传感器配置,选择成本隐性上升 [34] 高性能电动车安全管理 - 小米SU7 Ultra新增圈速考核机制,需达到官方成绩才能解锁1500匹最大马力 [41][42] - 该举措旨在减少安全事故,但引发关于性能与用户体验平衡的争议 [44][45] - 行业可能出台更细化管理规范,如限制公共道路极端性能释放或建立驾驶能力认证体系 [46]
小米汽车改名,新势力向自己开了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