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理想汽车的幸与不幸

核心观点 - 理想汽车2027年达成70万辆年销量是底线估值,公司仍具成长性 [2] - 新能源车替代燃油车的底层趋势不可逆,渗透率将持续提升 [3][4] - 理想需保持竞争力不显著下滑,即可跟随行业趋势实现目标销量 [5] 销量目标与行业趋势 - 理想2024年销量目标70万辆(2023年为50万辆),冲量依赖L系列改款及下半年新车型i8/i6 [2] - 2025年4月新能源车渗透率达52.3%,预计2027年保守渗透率超60%(年均提升5pt) [3][4] - 20万元以上新能源车占比35%(取低值),理想2024年份额13%,预计2027年提升至15% [4] - 海外市场为潜在增量因素,但未纳入底线估值模型 [5] 竞争环境与护城河 - 新能源车赛道技术爆发初期,理想通过增程式家庭SUV取得先发优势 [6] - 行业竞争激烈("红皇后效应"),理想缺乏深护城河:协同研发、智驾、套娃设计均易被同行复制 [6][7] - 套娃策略带来高毛利但容错率低,新车型失败风险放大 [6] 创始人与管理能力 - 创始人李想具备精准阶段聚焦能力(如智驾谨慎投入、专注家庭SUV及20万元以上市场) [9] - 快速纠错能力突出(应对华为M系列突袭、Mega失利调整) [9] - 新能源车技术迭代速度远超燃油车(如小米短期实现性能追平顶级跑车) [10] 行业技术变革 - 燃油车受限于动力传动形式等技术架构,难以匹配新能源车进化速度 [3] - 基于大模型的L3智驾推动行业智能进化,新能源车处于技术爆发起点 [9] - 中国供应链优势加速行业创新(如增程技术、豪华SUV平替车型快速商业化)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