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集体退车退钱,小米越闹越大

核心观点 - 新能源汽车行业正逐渐褪去流量崇拜,公众关注度加速了这一进程 [1] - 小米汽车凭借雷军个人IP和技术实力获得高关注度,但近期陷入信任危机 [1][21] - 行业面临对技术、责任与信任的三重审视 [21] - 汽车消费决策链路变长,"出事了,先找车企"成为新能源车主首选 [28] 小米SU7 Ultra产品问题 - 多名车主联合要求退车,因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不具备宣传的"高效导流"功能 [3][4] - 该车型官方指导价52.99万元起,被质疑宣传话术与实际产品功能严重不符 [6][7] - 小米承认"货不对版"并公开致歉,称信息表达不够清晰 [7][9] - 有车主拆解发现该部件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几乎相同,仅多一个支撑塑料板 [11] - 小米提供解决方案:未交付订单可改配,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 [7] - 部分车主不接受解决方案,小米后续允许取消订单但不退定金 [13] 智能驾驶与安全限制 - 小米等头部车企将"智驾"功能更名为"辅助驾驶" [17] - 小米通过OTA更新将SU7 Ultra最大马力从1548匹限制至900匹 [18][20] - 解锁最大马力需在官方赛道达到标准圈速 [20] - 车主反对该限制措施,认为丧失车辆灵魂且未征询意见 [20] - 小米承认沟通不到位,暂停推送更新并承诺4-8周内解决 [20] 行业发展趋势 - 2025年被比亚迪称为"全民智驾元年",城市NOA、端到端算法等成为主流 [15] - 电动车带来技术暗战,电子电气架构集中化催生新融合实践 [23] - 新势力车企采用创始人亲自代言的营销方式 [25] - 汽车终端价格统一后,垂类媒体价值大幅削减 [26] - 购车成为车企与消费者长期服务关系的开始 [27] 小米汽车发展历程 - 2021年官宣造车,2024年SU7上市,2025年遭遇信任危机 [33] - 成功打造年轻人第一台"Dream Car",建立品牌信仰 [34] - 雷军个人IP与小米汽车强绑定,需亲自回应舆论 [29][31] - 在竞争最激烈时入场并跻身舞台中央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