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美股一年游”的极氪,还能讲出什么故事

核心观点 - 极氪在成立三年后快速IPO,但仅一年后即被吉利汽车以25.66美元/股的价格私有化退市,成为"中国新势力最快退市"案例 [3] - 私有化退市是吉利应对新能源行业激烈竞争的主动调整,旨在整合资源、减少内耗,以"一个吉利"战略重新定位极氪品牌 [14][16] - 极氪退市前面临产品迭代混乱、销量持续下滑等问题,2025年1-3月极氪001交付量分别为4359/3933/2976辆,4月品牌交付量同比降15% [9][10][12] - 私有化代价为22.4亿美元(约162亿人民币),占吉利436亿现金流的37% [8] - 整合后极氪与领克形成"极氪向上(30万+)、领克向宽(20万+)"的差异化定位,2025Q1双品牌毛利率达16.5%,极氪单品牌利润率升至21.2% [16][19] 掉队的必然 - 2024年新能源行业格局剧变:小米SU7凭借生态优势快速上量,问界M9单车型11个月大定破19万,零跑/理想交付量同比显著增长,极氪独立作战模式难以应对 [9][10] - 产品策略失误:2024年3月发布小幅改款的001,8月又推出大幅改动的2025款001/007,引发老用户维权,被批"一年磨三剑" [9] - 资源错配矛盾:极氪占用集团70%资源但销量仅占10%,2025年32万辆目标截至4月仅完成17.22% [12] - 资本市场表现平淡:IPO首日涨34.57%至28.26美元,一年间股价波动于13-33美元,退市前市值约70亿美元 [13] 不那么完美的新故事 - 品牌整合效果初显:2025Q1极氪科技净亏损收窄60%,综合毛利率19.1%创历史新高,预计研发费用率降至6%,物料成本降5-8% [17][19] - 渠道整合痛点:部分省份售后网点稀少,领克与极氪售后体系未完全打通,代理制扩张引发高端用户服务体验担忧 [20] - 未来可能性:极氪或与领克/银河组建新能源集团,不排除再度上市,但需面对20-30万元市场空白和更激烈竞争 [20][21] - 行业竞争关键点:爆款车型、用户服务、成本控制能力成为新势力生存核心要素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