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增速18%背后:阿里云如何讲AI盈利故事?

阿里云AI业务表现与市场反应 - 阿里云2025财年Q4营收301.27亿元,同比增长18%,为三年来最快增速,主要由公共云业务(含AI产品)驱动[2] - 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全财年阿里云收入达1180亿元[2] - 公司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但Q4 Capex环比减少22%,引发市场对投入决心的质疑[2][4] 阿里云AI战略布局 - 算力储备覆盖全球29个地域、87个可用区,新客户需求多来自推理场景,但Q1受供应链扰动和春节因素影响需求延迟[4] - 开源模型生态显著:通义系列已开源200余款模型,Qwen衍生模型超10万个,采用"先占市场再求规模效应"策略[5] - 客户结构从互联网、金融扩展至传统行业(如养殖业、制造业),且API调用客户上云比例高于行业平均水平[5][6] 市场竞争与盈利挑战 - 模型调用量增长近100倍但利润微薄,通义千问系列价格降幅达97%(如Qwen-Long输入价格从0.02元/千tokens降至0.0005元)[9][10] - DeepSeek等开源模型冲击闭源市场,导致模型训练公司需求减少,影响算力租赁业务[10] - 阿里云利润率环比下滑1.9%,当前商业模式依赖"AI带动云增长"叙事,但市场预期已超过实际变现能力[9][10] 市场预期与估值分歧 - 财报发布后股价下跌8%,反映市场对20%增长预期的落差,且资本支出(246亿)低于腾讯(270亿)[9] - 摩根士丹利认为阿里云战略完好但市场预期过高,IDC数据显示其市场份额连续三个季度回升且为国内唯一盈利云厂商[10] - AI基础设施投入周期长、回报不确定,当前股价调整被视为对盈利预期的矫正[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