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热点思考|应对低生育:海外经验与我国特征 —— “应对低生育”系列二(申万宏观 · 赵伟团队)

应对低生育率的国际经验 - OECD经济体生育支持政策针对父母、幼儿、企业三大主体,包括生育津贴、托育支持、税费优惠、就业支持等政策及相关法律,呈现系统化、阶梯型特征[2][27] - 现金转移类财政支持和托儿服务对总和生育率和出生率影响显著,法国、瑞典等家庭福利支出达GDP 2%-3%的国家政策效果较好,生育率回升至警戒线以上[2][43] - 产假制度和托育服务改善显著提升女性就业率,日本、法国等国家通过集体幼托和保育所建设使女性就业率提高15个百分点[38][43] - 韩国生育支持政策因推出较晚且财政投入仅占GDP 1.5%,其中60%用于托育服务,现金补贴占比仅30%,政策效果不明显[60][63] 我国人口变化特征 - 育龄女性占比从2003年20.99%降至2023年16.96%,女性初婚年龄从1978年上升至2020年28岁,粗结婚率从2011年降至2023年不足6%[3][67] - 15-64岁女性劳动参与率达70%,高于欧洲和亚洲发达经济体,年均工作时长2023年达2500小时,高于日韩欧美[78][79] - 流动人口规模从1982年持续增长至2020年3.8亿,占总人口27%,其中乡-城流动占50%,青壮年占比61.29%[4][84][90] - 低收入群体总和生育率降至1.77,流动人口生育意愿受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差异影响明显收敛[90] 我国促生育政策方向 - 呼和浩特2025年实施阶梯式育儿补贴:一孩1万元、二孩5万元、三孩10万元,全国22个地市已出台类似政策,重点倾斜二孩以上家庭[5][97] - 按呼和浩特模式全国推广需财政资金3700亿元,占一般财政支出1.3%,若按地区平均水平推广需1076亿元[99][103] - 系统性政策包括:就业领域建立企业政府育儿成本共担机制,教育系统发展普惠托育,医疗完善妇幼健康体系,住房提供共有产权房优先配售[104][106] - 2013-2024年政策演变:从"单独二孩"到"三孩"政策,2022年纳入个税专项附加扣除,2024年提出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