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盛」最新人形机器人研报: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瓶颈和主流公司梳理(附报告)

人形机器人行业核心观点 - 人形机器人实现规模化需将通用智能与实际应用结合,算法、数据、算力和硬件四项技术是关键 [2] - 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是当前主流技术方案,但非最终解决方案,美国在算法层面有优势但国内发展迅速 [7] - 高质量真实数据对落地至关重要,数据采集方式包括二维图片/视频、遥操作/动捕数据和合成仿真数据,数据配方(混合三种数据)被广泛认可 [7] - "数据工厂"概念兴起,多家企业将其视为战略投资,但政府支持的数据收集中心效果有限 [7] 核心技术分析 算法 - VLA模型为主流,国内企业多依托科技大厂多模态大模型赋能,自身AI投入较少 [7][11] - 海外科技大厂(谷歌、OpenAI、Meta等)和高校(斯坦福等)占据优势,国内华为、百度、科大讯飞等已有成型产品 [10] 数据 - 数据采集基础设施("数据工厂")成为战略投资重点,但数据有效性仍存争议 [7] - 国内企业数据采集以教育、科研场景为主,可持续性较差 [12] 算力 - 英伟达全球主导,部分国内企业与华为合作 [7] - 边缘计算限制推动"快+慢"双系统架构VLA模型应用 [7] 硬件 - 灵巧手(触觉与力反馈传感器)是核心障碍,对数据收集和复杂任务处理至关重要 [7] - 国内企业侧重运动能力展示(如空翻、功夫表演),轻视抓取和泛化能力 [11] 商业化进展 - 工业场景(物料搬运/分拣)预计2025-2026年小规模商用,消费级应用较远 [7] - 价格区间宽泛,低价产品功能有限(科研/展览用途),但成本下降潜力显著 [7] - 国内企业交付以教育、科研、展示场景为主,技术突破有限 [12]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国内政策与资本助推导致"揠苗助长"趋势,企业陷入运动能力"炫技"乱象 [11][12] - 全球供应链涉及多家头部企业(英伟达、特斯拉、三星等),涵盖算法、传感器、执行器等环节 [8] - 摩根士丹利预测人形机器人全球市场规模达5万亿美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