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巨子生物旗下明星产品可复美被质疑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不达标,引发品牌信誉和技术真实性危机 [1][7][9] - 行业缺乏统一检测标准导致争议持续发酵,可能冲击公司业绩和行业透明度 [12][15][17] - 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处于高速增长期,多家上市公司积极布局但面临技术和商业化挑战 [19][20][22] 胶原蛋白检测争议 - 第三方检测显示可复美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低于0.1%的法规备案下限,且未检出标志性氨基酸甘氨酸 [9] - 巨子生物回应称多批次检测含量均超0.1%,质疑检测方法不符合行业标准 [11] - 争议核心在于国内缺乏统一的成品检测标准,不同方法结果差异显著 [12] 市场影响 - 巨子生物股价5月26日下跌4.04%,市值788.19亿港元,相关企业股价均受波及 [4] - 可复美1.0版本产品已从主要电商平台下架,2.0版本上线后销售超10万单 [16] - 争议可能影响"618"大促销售,引发退货潮和渠道商观望情绪 [15] 公司业绩 - 2022-2024年巨子生物营收从23.75亿元增至55.39亿元,净利润从10亿元增至20.62亿元 [16] - 可复美2023-2024年销售收入分别为27.88亿元和45.42亿元,占总营收79%和82% [16] - 被质疑的"胶原棒"产品3年销售超5.15亿支,服务111.25万消费者 [16] 行业现状 - 2022年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192.4亿元,预计2025年达585.7亿元,2030年2193.8亿元 [20] - 锦波生物2024年营收14.43亿元(同比+84.92%),净利润7.32亿元(同比+144.27%),毛利率92.02% [20] - 丸美生物2024年营收29.7亿元(同比+33.44%),净利润3.42亿元(同比+31.69%),胶原蛋白产品GMV增长96% [21][22] 技术发展 - 巨子生物2006年实现重组胶原蛋白吨级生产突破,目前拥有IV型胶原蛋白专利 [19][17] - 锦波生物实现重组III型人源化胶原蛋白规模化生产,覆盖4000家医疗机构 [20] - 丸美生物进入重组胶原蛋白2.0时代,实现纤维结构和羧基化程度与人体相同 [21]
测不到胶原?医美龙头被质疑造假风波发酵,今日股价一度重挫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