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创优品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44.27亿元,同比增长18.9%,但经调整净利润同比下降4.8%至5.87亿元,净利润率从16.6%下滑至13.3% [1][5] - 海外直营店相关开支同比提升71.4%,IP授权费用投入同比提升39.6%,导致利润率承压 [1][5] - 同店销售出现中个位数同比下滑,营收增长主要依赖新门店扩张而非经营效率提升 [1][7] 名创优品业务策略 - 国内商场渗透率已达66%,一线城市购物中心渗透率接近50%,门店驱动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7][9] - IP联名合作已覆盖150个知名IP,推动8亿件IP产品销量,毛利率从2019年26.7%提升至2024年44.9% [9] - 海外业务收入占比提升3个百分点至15.9亿元,门店达3213家,但直营模式导致核心商圈成本高企 [10] 永辉超市改革进展 - 实施供应链改革,推行"裸价直采"模式,锁定200家核心供应商并取消中间商收费 [14] - 计划2025年调改200家门店并关闭250-350家门店,单店改造成本超800万元 [16] - 出售黑龙江、吉林12家门店给比优特集团,但亏损持续扩大且现金流压力显著 [16] TOP TOY分拆上市计划 - 计划分拆潮玩品牌TOP TOY赴港上市融资3亿美元,门店数量达280家(同比净增120家),收入增长58.9%至3.4亿元 [17][20] - 定位"全球潮玩集合店",客单价130元,采用IP联名策略(如迪士尼、三丽鸥),但缺乏原创IP生态 [20] - 泡泡玛特市值近3000亿港元(毛利率66.8%),名创优品市值仅500亿港元,分拆或寻求估值重估 [19][20] 叶国富战略布局 - 同时面临名创优品增长瓶颈、永辉扭亏压力及TOP TOY上市筹备三重挑战 [3][21] - 收购永辉决策仅用一周,强调零售领域决断力,但改革成本高企且效果未显 [3][13] - 历史扩张风格激进,曾一次性投入2亿元拿下广州100家门店 [2]
永辉还没“变胖”,名创却快“挤不出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