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观点 - 中国农资电商市场规模2023年达562.9亿元,预计2026年突破千亿元,处于高增长低存量阶段[1][11] - 农业生产格局向集约化与零散化两极分化,推动线上化采购需求增长[8] - 农资生产企业通过电商渠道优化供应链、扩大市场覆盖、构建服务体系并强化品牌建设[17][20][23][26] - 第三方综合货架平台(如天猫淘宝)成为农资线上化主阵地,提供全链路服务支持[29][32][35] - "直播+短视频"模式将成为农资商品流通创新化的重要形式[58][59] 概念界定 - 农资涵盖化肥、农药、种子、饲料、兽药、农膜、农业用具及机械等生产资料[2] - 农资电商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传统流通链路,实现销售及服务环节线上化[2] - 政策支持体现在参与主体引导、基础设施完善及合规治理三方面[2] 基础设施支持 - 农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健全,2024年预计新增村级服务站10万个,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5] 终端需求推动 - 集约化生产主体对价格敏感,倾向线上直采避免加价[8] - 零散化农户因线下店集聚度低,需求向线上转移[8] - 农村网民规模扩大及"新农人"返乡提升电商接受度[8]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1年市场规模同比增速54.7%,2019-2023年CAGR为35.8%[11] - 2023年市场规模562.9亿元,预计2026年突破千亿元[11] 企业电商化动因 - 原材料价格波动(如尿素、草甘膦)促使企业通过电商精准洞察需求[17] - 填补线下薄弱市场,提升占有率与知名度[20] - 构建线上服务体系,提供专业农技咨询与售后支持[23] - 借助平台流量强化品牌建设,植入农户心智[26] 平台模式分析 - 企业自建平台需承担高运营成本,适合大型客户体量企业[29][43] - 第三方综合货架平台(天猫淘宝)覆盖8万+从业者,提供1000万+农资产品[32][35] - 第三方内容平台(快手)通过短视频/直播提供农技指导,21.6万创作者参与[38] - 专业平台(大丰收)结合智慧农业管理平台与专家资源升级服务[40] 企业布局策略 - 成熟期企业通过电商专属品牌或授权分销保护线下体系[46] - 成长期企业打造"超级单品"或受托加工间接布局[49] - 初创期企业直接入驻第三方平台快速打开市场[52] 未来趋势 - "线上+线下"双维度完善农技服务,提升转化率[55] - "直播+短视频"模式以"货找人"逻辑提升推广效率[58][59] - 跨境出口电商助力农资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如巴西、美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