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对话蓝驰陈维广、朱天宇:投具身智能最猛的人

蓝驰创投背景与投资策略 - 蓝驰创投于2008年成立 管理规模从最初几千万美元扩张至200亿元人民币 在2008年和2022年市场低谷中逆势大额募资 [4] - 基金强调DPI(投入资本收益率)和严格的出手价格与退出纪律 不追求明星项目知名度 而是通过赶集、高仙、云圣智能等项目获得不错回报 [4] - 投资策略以"慢慢迭代 不断向前"为核心 自称"乌龟"而非"兔子" 注重长期认知积累和组织成长 [7][39][42] AI与具身智能投资布局 - 自2021年起 蓝驰频繁投资头部AI项目 包括大模型公司西湖心辰、月之暗面 AI应用公司Genspark、沐言智语和与爱为舞 [5] - 在具身智能领域投资智元机器人(连投两轮)、银河通用(天使轮)、灵初智能(天使轮)和它石智航(首轮融资1.2亿美元) [5][7] - 投资逻辑基于AI+3D交互+Robotics的"三浪叠加" 认为具身智能将创造百倍于移动互联网的市场价值 [10][11][12] 具身智能的发展逻辑与机会 - 中国发展具身智能有供应链和工程效率的比较优势 预计2025年内实现首批产品市场匹配(PMF) [17][18][29] - 技术路径关注VLA(视觉-语言-动作)端到端模型 能力分为运动控制、操作能力、灵巧操作和大脑(识别学习泛化)四层 [15][16] - 优先落地工业场景而非家居 关键需找到"一边赚钱 一边积累数据"的场景 任务完成率需近100%且边际成本可控 [22][23][29] 投资策略演变与行业认知 - 从早期投首轮转向"塔尖策略" 遵循市场1:5:25的幂律分布(6家千亿美金公司、30家百亿美金公司、150-200家十亿美金公司) [32][33] - 在AI领域更关注团队交付能力而非估值 "贵但能做出结果的项目更有投资价值" [33] - 认为AI本质是生产力跃升 Agent方向可能重构产业链 潜力不止千亿美金 [35] 科技投资历史对比与趋势 - 当前AI变革类似上世纪70年代大型机向PC的转变 但周期压缩至几年 一旦启动变化再跟就来不及 [37] - 不同于1999年互联网泡沫的建站热潮 本次AI由硬核技术驱动 变化速度更快 [36] - 蓝驰品牌在2012年已实现中美运营独立 2023年英文名从BlueRun改为Lanchi 强调本土化运营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