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品信托规模增长驱动因素 - 2024年6月末标品信托总规模较年初大幅增加1.78万亿元,占信托资产规模总增加额的57.68%,增长主要源于行业转型加速、债券市场表现及产品灵活性优势 [1] - 银行理财资金通过标品信托进行收益平滑操作,包括利用信托准备金调节收益、期限信用错配、私募债收盘价估值等技术手段降低净值波动,形成规模扩张动力 [2] - 无风险收益率下行背景下,银行理财对低波动策略需求上升,与信托公司合作实现双赢:理财获得稳健收益,信托赚取通道费并扩大规模 [2] 监管整改对"借道"模式的影响 - 监管部门下发《信托与理财合作管理通知》,重点排查四大违规行为:收益平滑调节、理财产品间风险资产交易、现金管理类理财违规投资低评级债券/嵌套存款、不当估值方法 [3] - 整改措施将显著收缩信托与理财合作规模,短期加剧信托公司转型压力,但长期有助于行业回归主动管理能力建设 [7] - 监管意图清除制度套利死角,包括禁止理财绕道保险资管投资协议存款、限制信托提供收盘价估值服务等,推动资管机构公平竞争 [9][10] 业绩驱动型增长逻辑及挑战 - 部分信托公司依托非标业务积累的城投债投资经验,通过信用下沉+拉长久期策略在2024年取得高于市场平均的收益率,吸引资金流入 [13][14] - 2024年城投债信用利差快速收窄(尤其化债重点区域高收益债),但当前利差处于历史低位,2025年通过信用下沉获取超额收益难度大幅提升 [14][15] - 未来信托公司需提升多元资产配置能力以维持业绩,否则规模增长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15] 投资者视角的风险再分配问题 - 收益平滑机制导致"拿得住"的投资者可能被动承担更多损失,违背资管新规净值管理要求 [4][5] - 不同理财产品间风险资产交易可能掩盖实际风险,最终由承接方投资者承担本应属于上一产品的损失 [5] - 低评级债券投资和估值失真导致产品风险与投资者风险等级错配,可能引发超预期损失 [6] 行业转型方向 - 信托公司需从通道业务转向主动投研能力建设,通过财富管理服务降低客户追涨杀跌行为,实现长期价值 [7] - 未来可能通过平衡公募基金税收优势与信托/银行理财投资范围优势,构建更公平的资管竞争环境 [11] - 部分公司已在固收类标品信托布局,需探索债券类资产利差下降背景下的新业务机会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