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025 汽车年中大戏:迟来的承诺和并不难算的账

行业价格战现状 - 中国汽车行业价格战成为近期热点话题,多个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呼吁停止内卷式竞争[2] - 钢铁行业作为曾经的价格战代表产业,呼吁汽车业停止价格战,避免进一步压低已接近零毛利的钢材价格[2] - 至少17家主流车企宣布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缩短至60天内,包括广汽、长安、东风等[3] - 不少于7家主机厂商承诺在60天内向经销商支付销售奖励及返利,涵盖宝马、上汽通用等品牌[3] - 2023年A股汽车零部件应收账款及票据超过3625亿元[3] 比亚迪的价格策略 - 比亚迪5月23日对22款车限时降价,其中秦PLUS DM-i降至6.38万元,引发行业连锁反应[4] - 一周内至少有7个品牌的数十款车型跟进降价,宣传话术包括"一口价""百亿厂补"等[4] - 比亚迪2023年汽车产品毛利率超过20%,具备用利润换市场份额的能力[4] - 秦PLUS DM-i价格从9.98万元下探至最低6.38万元,创下行业新低[5] - 比亚迪在7.88万元的海鸥车型上全系增配"天神之眼"辅助驾驶功能不提价[5] - 比亚迪希望通过辅助驾驶配置下放构建6-8个月的品牌护城河[5] 比亚迪的成本控制 - 海鸥车型的辅助驾驶方案成本约3000至4000元[6] - 比亚迪2023年前3个月密集推出近20款新车,21款车型完成智驾版换代[6] - 比亚迪秦PLUS DM-i降价至6.38万元,王朝、海洋系列20款车型平均降价超1万元[6] - 比亚迪2024年前5个月秦PLUS和宋PLUS累计销量同比下滑超20%[6] - 比亚迪通过成本控制将秦PLUS DM-i价格降至7.98万元,再通过经销商补贴1万元和政府补贴6000元实现6.38万元售价[7] - 比亚迪自主设计生产占整车硬件成本近70%的零部件,成本优势比竞争对手高约15%[7] 行业竞争格局 - 新能源汽车成交均价从2023年的18.4万元降至2024年5月的16.4万元[11] - 燃油车成交均价保持稳定主要因中低端市场萎缩,销量结构向高端集中[11] - 吉利星耀8车长5米售价11.8万元,星愿纯电轿车限时补贴价下探至5.98万元[8] - 奇瑞、长城等车企加速应对由合资车企开启的价格战[8] - 比亚迪2024年销量目标550万辆,截至5月底累计销售176万辆[11] 供应链压力 - 车企对供应商压价频次从一年一次改为半年一次,核心零部件议价周期缩短至一个月[13] - 多家车企要求供应商采用"寄售"制,将库存管理压力转嫁给供应商[14] - 部分车企进一步"升级"寄售制度,要求用完存货后再结算货款[14] - 中国车企通常只支付几百万象征性研发费,供应商需通过提高首批货报价摊销研发成本[14] 经销商困境 - 2024年约85%汽车经销商存在价格倒挂,六成以上倒挂幅度超15%[16] - 2023年超过4000家经销商退网[16] - 经销商面临"进销倒挂",需自行贴补建议零售价与实际售价的差额[16] - 部分经销商需分摊车企建基础设施的成本,如充电桩建设[16] 政策支持 - 2010-2022年中央财政新能源补贴累计支出超1000亿元[19] - 2021年比亚迪获得52亿元新能源补贴,为行业最高[19] - 2024年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带动销售680万辆,对应销售额9200亿元[20] - 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延续至2027年底,单车免税约2.5万元[20] - 以旧换新政策中60%消费者选择新能源车,比亚迪获益最多[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