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陈雪华从豆芽商贩转型为钴业大佬,2002年创立华友钴业,2015年上市,完成从钴行业龙头到锂电材料一体化平台的蜕变 [1][8][9] - 公司以铜钴资源开采为基座,逐步延伸至有色金属精炼、锂电材料、资源回收,形成"资源-冶炼-深加工-资源回收"全产业链布局 [1][14] - 完成总部在浙江、资源保障在境外、核心制造基地在中国、市场在全球的空间布局,形成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印尼镍产业、非洲资源产业及循环产业五大集群 [1][14] 财务表现 - 2009-2024年营收从14.53亿元增长至609.46亿元,年复合增长40.94倍,归母净利润从0.96亿元增至41.55亿元,年复合增长42.28倍 [2] - 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8.08%至609.46亿元,但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3.99%至41.55亿元,创历史新高 [33] - 2025年一季度营收178.42亿元(同比+19.24%),归母净利润12.52亿元(同比+139.68%) [33] 资源布局战略 - 通过"三步走"战略:第一阶段海外并购增强资源布局,第二阶段开拓新能源业务,第三阶段打造锂电全产业链平台 [14] - 2007年以2.64亿元收购刚果(金)三家矿企,成为当时唯一拥有钴矿开采权的中国民企,钴产能跃升至3.9万吨 [25][26] - 2017年起布局镍锂资源:参股澳洲Manono锂矿(氧化锂储量1.32亿吨),2021年4.22亿美元收购津巴布韦Arcadia锂矿,2018年进军印尼镍资源 [28][29] 产能与项目进展 - 截至2024年末有6个在建超级工程,总投资252.11亿元,包括印尼12万吨镍项目(投资138.09亿元)、5万吨锂盐项目(19.17亿元)等 [19][20] - 在印尼形成24.5万吨镍中间品年产能,配套5万吨硫酸镍和5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 [29][43] - 刚果(金)拥有2.14万吨粗制氢氧化钴产能,国内形成11万吨铜+3.9万吨钴年产能 [43]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76%钴产量来自刚果(金),中国精炼钴产量占全球76%但90%原料依赖进口 [22][24] - 竞争对手洛阳钼业2024年钴产量11.42万吨(同比+106%),华友钴业4.9万吨;格林美镍中间品毛利率25.12%高于华友的22.18% [61][60] - 三元前驱体毛利率18.61%低于中伟股份(19.97%),但高镍产品占比超80% [43][60] 经营策略优势 - "自有矿山+本地冶炼+一体化布局+绑定大客户"模式:刚果(金)矿山成本显著低于国际采购价,印尼湿法冶炼降低镍成本 [41][43] - 2024年镍产品营收占比35.7%(钴仅5.55%),镍价坚挺支撑业绩,出货量增46%至18.43万金属吨 [45][50] - 与LG、浦项化学合资生产正极材料,欧洲匈牙利2.5万吨项目推进,深度绑定特斯拉等客户 [44] 财务风险与挑战 - 2025年3月末短期有息债务298.76亿元,资金缺口108.21亿元;实控人质押股份占比达67.46% [52][55] - 2021年联合创始人套现127.37亿元致股价较峰值跌64%,市值蒸发1200亿元 [51] - 177亿元定增计划中止,多个项目依赖高杠杆融资 [52]
拆解华友钴业23年成长史,何以持续制霸钴矿江湖|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