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潮
搜索文档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叙事|深度
24潮· 2025-11-03 07:05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汽车不仅实现了产品力、价值力的巨大提升,更从单纯的 "产品出海" 迈 向、"产业链出海" 和 "生态出海" 的全新阶段。 当带有 "Made in China" 的汽车行驶在欧洲,当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俄罗斯、中东、美洲大陆占据 绝对优势,一场以中国为主角的新能源出海大戏正拉开历史性的宏大序幕。 二十载沧桑岁月,中国汽车完成脱胎换骨,实现了历史性的蝶变。 "福特走了,比亚迪来了,这是巴西更好的选择……要携手比亚迪,把汽车卖向全世界!" 当地时间10月9日,在比亚迪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工厂,比亚迪全球第1400万辆新能源汽车组 装下线,巴西总统卢拉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 他甚至牵起王传福的手,毫不吝啬地盛赞其是 "电动汽车领域的奇才"、"世界顶尖技术的开创 者"。 这是属于中国车企的荣耀时刻,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时代,实现从落后到追赶 再到领先的时代跃迁。 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正式反超日本,首次登顶全球第一。这一里程碑的成就,离不开新能源汽 车的爆发式增长及海外市场的拓展。今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继续在海外狂飙驰骋,前9月出 口增长近九成。 2005年,当江铃陆风代表中国车企,第 ...
中国储能年度最具全球竞争力10强排行榜(2025年)|独家
24潮· 2025-10-27 08:22
行业出海趋势 - 中国储能企业海外订单规模巨大,2024年至2025年8月签订海外订单总规模近250GWh,是2024年海外新型储能市场新增装机量(81.5GWh)的3.07倍 [3] - 2024年1-6月,中国储能电池累计出口量达45.6GWh,同比增长174.6%,占全国电池总出口量的35.9%,增速远超动力电池的26.5% [3] - 中国储能企业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电池占据90%市场份额,储能系统TOP10企业中有八家为中国公司 [5] 市场竞争与价格压力 - 国内储能系统价格持续下跌,2025年7月源网侧锂电储能系统入围报价在0.404至0.525元/Wh之间,平均报价为0.4462元/Wh [4] - 储能系统价格在三年内暴跌近八成,接近三分之一的系统集成商以低于成本价销售 [5] - 价格战已蔓延至海外市场,例如有中资企业在卡塔尔800MWh项目中报出6.2美分/Wh(约0.44元/Wh)的低价,与国内平均报价相当 [5] 海外市场风险与挑战 - 海外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当前出海潮很大程度上受补贴政策驱动,政策持续性有待验证 [3] - 多国大力推动本地化制造,如欧洲要求提升储能电芯本地化率并增加零碳排放要求,中东地区则存在知识产权与技术输出、环保合规等风险 [3] - 美国通过“大而美法案”扶持本土制造,限制新能源税收抵免并排除外国实体参与,对中国储能企业在美国的竞争力构成压力 [4] 行业潜在风险 - 部分海外订单仅为意向订单,执行周期长达2-3年甚至更久,在全球政策与市场博弈下,项目可能面临延期或终止风险 [6] - 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TOP3企业Powin的破产对行业产生影响,该公司在全球已建和在建储能系统超过17GWh,其破产可能影响与之签订订单的中国企业(如瑞浦兰钧12GWh、海辰储能5GWh) [6] - 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使用B级电芯替代A级产品,在高温和极端环境下电池寿命衰减加速,存在安全隐患并可能损害中国企业的整体品牌形象 [5] 企业竞争力评估体系 - 24潮产业研究院构建了评估中国储能上市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涵盖五大一级维度:海外创收能力(权重30%)、海外盈利能力(20%)、海外发展潜力(20%)、全球品牌影响力(15%)和财务健康力(15%) [7][8][9] - 评估体系包含11个二级维度和21个三级维度,全面衡量企业的全球竞争实力 [7][8][9] 企业竞争力排名 - 在2025年中国储能上市企业最具全球竞争力10强综合排行榜中,宁德时代以81.25分位居第一,阳光电源(77.19分)和亿纬锂能(57.71分)分列第二、三位 [10][20] - 在各分项排名中,阳光电源海外创收能力最强(得分90.00),德业股份海外盈利能力最高(得分85.88),宁德时代海外发展潜力(得分82.00)和全球品牌影响力(得分98.82)均位列第一 [12][15][16][18] - 财务健康力方面,华宝新能(得分72.96)、派能科技(得分69.65)和艾罗能源(得分65.93)表现突出,仅次于宁德时代(得分78.24) [18][28]
拆解思格新能源成长史,华为旧将何以造就史上最强户储黑马|独家
24潮· 2025-10-23 07:03
公司概况与创始人背景 - 公司成立于2022年5月,仅用3年时间便实现从亏损到盈利并冲击港交所IPO的跨越,成为户储赛道一匹黑马 [2] - 公司由在华为工作近23年的老将许映童创立,其曾担任华为智能光伏业务总裁和AI昇腾计算业务总裁,在ICT、新能源和AI领域拥有逾25年经验 [2][3][6] - 公司核心管理团队,包括研发、供应链、品牌、营销、软件等负责人均来自华为,具备深厚的行业积累和强大的技术背景 [2][6][7] 财务业绩与增长 - 公司收入实现爆发式增长:2022年无收入,2023年收入为5830.2万元人民币,2024年大幅提升至13.3亿元人民币,2025年前四个月收入达12.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6倍 [8][9] - 盈利能力显著改善:2022年净亏损7618.7万元,2023年净亏损3.73亿元,2024年首次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8384.5万元,2025年前四个月净利润进一步跃升至1.87亿元(经调整后高达4亿元) [8][9] - 毛利率持续提升并领先同业:2023年毛利率为31.3%,2024年提升至46.9%,2025年前四个月进一步增长至50.9%,显著高于阳光电源(约40%)、艾罗能源(约35%)和派能科技(约21%) [15][16] 市场与区域分布 - 公司业务高度聚焦海外市场,2025年前四个月,欧洲市场贡献收入占比高达61.3%,亚太地区和非洲分别占23.3%和11.5%,中国内地市场占比不足1% [12][14] - 公司在欧洲高端市场采取差异化策略,主攻德国、爱尔兰、荷兰等国的中高端住宅及工商用户,并与全球119家分销商合作 [15] - 公司在澳大利亚市场表现突出,于2025年3月跃居澳大利亚户用储能市场第一名,并连续五个月蝉联冠军,至5月份市占率攀升至31.4% [16] 核心产品与技术 - 拳头产品SigenStor是全球首款AI赋能的五合一光储充产品,开创性地将光伏逆变器、直流充电模块、储能电池、能源管理系统等模块化整合 [2][18] - SigenStor贡献了公司绝大部分收入,过往收入占比超过90%,其销量从2023年的18MWh暴增至2024年的447MWh,2025年前四个月进一步增至433MWh [8][9][20] - 公司配套开发了AI加持的mySigen App和思格云软件,通过AI智能调度可帮助用户降本增效,有案例显示用户月均收益率提升22%,工商业企业总成本下降52% [21] 研发与产能布局 - 公司拥有420位研发人员,其中60%为硕士以上学历,研发部门细分为10个主要部门,覆盖产品管理、系统设计、硬软件等 [22] - 公司在上海临港、金桥以及江苏南通设立三大生产基地,当前逆变器设计年产能超过31万个,储能电池超过4.3千兆瓦时 [24] - 江苏南通新基地预计于2026年开始生产,将新增电池产能1.4千兆瓦时、逆变器产能19万个 [24] 融资与上市进程 - 成立仅20个月便完成6轮融资,累计募资超7亿元人民币,估值从种子轮的2.2亿人民币飞升至44亿人民币,飙升20倍 [25][28] - 公司于2025年2月首次提交港交所招股申请,后因未能在半年内实现上市聆讯而失效,并于18天后(2025年9月8日)再次递交 [2][29] - 公司与投资机构签有上市对赌合约,若未在提交申请后18个月内完成港股上市,可能触发赎回条款 [34] 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 监管层对公司的股权代持(创始人75%股权曾由岳母及配偶代持)、技术独立性、数据安全及“成立两年即成全球领先者”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29] - 公司存在产品依赖症,SigenStor单一产品收入占比超90%,且客户集中度较高,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在2025年前四个月达42.2% [20][30] - SigenStor产品平均售价呈下降趋势,从2023年的3.17元/Wh降至2024年的2.69元/Wh,并进一步降至2025年前四个月的2.54元/Wh,可能对高毛利构成压力 [30][32] - 行业竞争加剧,面临来自华为原智能光伏业务总裁创立的摩瓦新能源、特斯拉、阳光电源、派能科技、比亚迪等国内外企业的激烈竞争 [33]
刚果(金)持续搅动全球钴矿江湖,中国何以制衡与破局|深度
24潮· 2025-10-20 07:06
全球钴市场格局与刚果(金)政策核心 - 全球钴资源争夺已从企业商业战升级为国家间战略资源较量,钴被多国列为关键矿产,其在三元电池中用量占比超过70% [2] - 刚果(金)作为全球最大钴供应国,产量占全球75.86%,其政策变动深度影响全球新能源产业格局 [2] - 因钴价跌至九年低点(跌破10美元/磅),刚果(金)政府于2025年2月首次实施出口禁令,此后两度延长至10月15日,旨在应对供应过剩危机 [2] 刚果(金)新政:从出口禁令到配额管理 - 自10月16日起,刚果(金)结束近8个月的出口禁令,转而实施年度出口配额管理制度 [3] - 2025年剩余时间(10月16日-12月31日)出口上限为18,125吨,按月分配;2026-2027年年度配额锁定96,600吨,其中87,000吨为基础配额,9,600吨为战略配额 [3] - 配额分配以企业历史出口量为基准,但监管机构保留动态调整权,并有权回购超配额库存 [4] - 新政核心目标是削减全球积压库存,将库存压缩至“相当于一个月需求量”的水平 [8] 主要矿企配额分配情况 - 洛阳钼业(KFM与TFM项目)、嘉能可(KCC与Mutanda)、欧亚资源(ERG)三家矿企获得主要出口配额,三者合计占比达62% [4][6] - 政府平台EGC、STL、ARECOMS合计获得17%的配额;其余配额分配给包括华友钴业、紫金矿业、五矿资源等在内的多家企业 [4][6][7] - 所有冶炼厂未获得初始配额,但可向监管机构提交申请文件以争取配额 [4] 政策对钴价的直接影响 - 受出口禁令及配额管制影响,钴价大幅上涨,截至10月9日,钴中间品、MB钴、金属钴价格较2月24日涨幅分别为185%、107%、123% [8] - 中国资本市场钴矿巨头股价显著上涨,自2月22日至10月9日,洛阳钼业、华友钴业等公司股价涨幅远超同期上证指数 [9] - 截至9月底,电解钴均价为310,000元/吨,年初至今上涨116.78%;硫酸钴均价为65,000元/吨,年初至今上涨138.10% [26] 钴价暴跌与新政的底层逻辑 - 新政出台背景是钴价暴跌至21年来低点(除2015年短暂跌破外),氢氧化钴价格跌破6美元/磅,严重损害矿产国收益 [10][16] - 刚果(金)财政收入的40%依赖钴、铜等矿产出口,钴价从2022年高点暴跌60%导致政府外汇收入骤减,国内舆论压力迫使政府采取激进措施 [16] - 2024年全球钴产量同比增长21.8%至29万吨,刚果(金)产量占75.9%,供应持续增长加剧了价格下行压力 [12] 供需基本面:供应过剩与需求放缓 - 钴供应对价格不敏感,大部分作为铜、镍副产品存在,全球铜钴伴生矿占比约41% [12] - 头部生产商洛阳钼业2024年产钴11.42万吨,同比增长106%,占全球产量39%,主产品铜价处于高位支撑了钴副产品的强劲供应 [13] - 需求端增速明显放缓,2024年全球钴消费量预计为22.2万吨,同比增长14%;中国钴消费同比仅增长5.6%,新能源汽车领域需求同比下降5.3% [14] - 动力电池技术路线转变(磷酸铁锂电池份额提升至高工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69.2%)、高镍低钴技术发展以及全球电动汽车需求增长放缓共同导致钴需求增速放缓 [15] 政策对全球供应链与中国市场的影响 - 刚果(金)政策不稳定性增加全球钴价不确定性,历史上有多次因政策变动导致钴价持续增长的先例 [18] - 中国钴矿对外依存度高达98.41%,已探明可采储量全球占比仅1.69%,政策调控对中国钴产业链影响巨大 [20][23] - 海运周期导致中国进口量数据滞后,2025年6月中国钴原料进口约8,081金吨,同比下跌32.64%,环比下跌54.21%,表明在途库存已消耗殆尽 [23][24] - 机构估算当前产业链库存约4个月,配额政策执行后,预计2025年到达中国的刚果(金)原料数量将降至13万金吨,全年进口预期约16万金吨 [26] 中短期市场动态与价格展望 - 原料稀缺导致氢氧化钴折扣系数抬升至95-99%,市场呈现“面粉比面包贵”的状态,钴盐成本倒挂加剧 [31] - 部分冶炼企业因经济性不佳及原料短缺削减产量,但下游刚需坚挺,市场惜售看涨情绪浓厚,供需博弈下价格持续上涨 [35] - 华泰证券预测,2026-2027年钴价中枢有望站稳35万元/吨以上,中长期供需平衡可能拉回紧平衡甚至短缺 [36][37] 供应链多元化趋势:印尼崛起与回收产业 - 全球钴供应链启动结构性调整,政策风险倒逼企业寻求替代供应源,印尼钴产量从2020年不足千吨飙升至2024年的3.2万吨,成为重点补充 [38][41] - 中资企业(如华友钴业、力勤资源、格林美)在印尼红土镍矿湿法冶炼项目上大规模布局,推动印尼成为钴供应新极 [41][43][44][46] - 中国锂电池回收产业潜力巨大,2023年回收钴超2万金属吨,龙头企业格林美计划到2026年动力电池回收量达30万吨以上,与2023年全国退役总量相当 [54][55] - 车企与电池制造商(如宁德时代)积极布局回收,宁德时代现有27万吨处理能力,计划未来达到100万吨 [59] 未来格局与战略路径 - 钴资源行业集中度高,全球前10大矿山产量占78%,中国企业在全球前十大钴生产商中占据7席,控制力增强 [38] - 未来钴市格局将经历深度调整,中国企业需通过资源地缘多元化、技术升级替代、循环体系重构三大路径构建保障机制,以摆脱对单一产地的依赖 [60][61] - 尽管磷酸铁锂电池势头强劲,但三元电池与钴酸锂(2024年产量同比增13.95%)在消费电子等领域仍有稳定需求,钴的长期战略价值不改 [59][60]
全球新能源大变局下,长时储能何以成为决胜关键|独家
24潮· 2025-10-13 07:09
全球风光装机增长趋势 - 全球风光累计装机从2015年645GW增长至2024年3383GW,增幅达424.50% [2] - 全球风光合计装机占比从2015年10.3%增长至2023年31% [2] - 预计2025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增长17%至143GW,光伏新增装机在中等展望情景下达655GW [2] 新能源消纳挑战与储能需求 - 当新能源发电量在能源结构中占比超过20%时,4小时以上长时储能成为刚需;占比达50-80%时,储能时长需达10小时以上 [3] - 2024年内地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约35%,但新型储能项目平均储能时长仅为2.3小时,4小时及以上装机占比仅为15.4% [4] - 预计2025年中国用电量超10万亿度,2030年超12万亿度,需配套200GW-300GW储能 [8] 长时储能政策支持 - 多项政策要求新增可再生能源项目配建4小时以上调峰能力,并明确发展长时储能技术 [4][7] - 《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设定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以上,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5] - 政策重点攻关长时储能≥8小时技术,包括新型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 [5] 全球长时储能发展趋势 - 美国加州征集高达2GW长时储能资源,其中1GW为多日/周持续时间储能(36~160h) [12] - 到2030年,意大利配储时长预计达约5.1小时,较2024年2.3小时增长一倍以上 [12] - 预计2030年全球长时储能累计装机达150-400GW,2040年达1.5-2.5TW [14] 主要长时储能技术对比 - 锂离子电池初始投资成本最低为500元/kWh,LCOE为0.26元/kWh;压缩空气储能为1250元/kWh,LCOE为0.24元/kWh;液流电池为2000元/kWh,LCOE为0.67元/kWh [20][21] - 压缩空气储能2024年新增装机同比增长超70倍至711MW;液流电池增长超10倍至368MW [17] - 液流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混合储能项目占比近六成,结合两者优势弥补单一技术缺陷 [23] 长时储能技术应用场景 - 抽水蓄能在日调节场景下为主流技术;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在周调节场景下成熟度较高;氢储能在季调节场景下最适用但商业化尚早 [16][17] -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效率从40-60%提升至75%,未来需进一步提升以实现大规模应用 [27] - 截至2024年9月,内地投运、在建及拟建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共105个 [25]
万亿债务冲击下的储能江湖|独家
24潮· 2025-09-29 07:08
行业竞争格局 - 储能行业是重资产行业 产品运营周期超过20年 当前处于激烈博弈和深度内卷状态[2] - 行业从蓝海到红海竞争仅用不到三年时间 价格战席卷整个产业链[3] - 中国储能企业数量达24.55万家 其中近三年成立的企业占比超7成(17.90万家) 十年间企业数量增长21.32倍[3] - 2024年有近3万家储能企业处于异常经营状态 其中3200余家仅成立一年[5] - 预计未来在某些核心领域将有80%-90%的企业被淘汰[5] 产业扩张与债务风险 - 2022年-2024年6月期间 市场公布179个亿元级以上储能电池项目 总投资预算超1.24万亿元 产能规划超2800GWh[4] - 截至2025年6月末 110多家储能产业链上市公司总负债合计1.79万亿元 同比增长11.86%[4] - 整体资产负债率为57.74% 短期有息负债合计3782亿元 同比增长25.86%[4] - 行业资金净值约3554.52亿元 但若剔除宁德时代等巨头 其他企业资金净值为-553.79亿元[4][5] - 有15家上市企业处于"资产负债率高于70%且资金净值为负数"状态[5] 全球市场地位 - 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占全球比例达87%[2] - 正负极材料出货量约占全球市场份额90%[2] - 电解液出货量全球占比超85%[2] - 锂电隔膜占据全球超80%市场份额[2] 财务健康评级体系 - 采用资本结构稳健力(权重60%)和偿债能力(权重35%)两大维度进行评估[6][8] - 资本结构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权重40%)和全部债务资本化比率(权重60%)[8] - 偿债能力指标包括速动比率(27%) 经营现金流动负债比(6%) 现金短期债务比(27%) EBITDA利息倍数(18%) 全部债务/EBITDA(18%) 全部债务/经营现金流净额(4%)[8] - 净现金能力单独评分 宁德时代获得满分100分[32] 企业财务健康排名 - 27家企业财务健康处于"领先"地位 20家企业存在"压力" 17家企业处于"危险区间"[6] - 财务健康排名前五企业:盐湖股份(78.71分) 藏格矿业(76.90分) 永兴材料(76.34分) 融捷股份(73.50分) 宁德时代(72.62分)[10] - 净现金能力排名前五:宁德时代(100分) 盐湖股份(31.75分) 江苏国泰(27.90分) 永兴材料(26.55分) 当升科技(25.49分)[32][33] - 资本结构得分前五:藏格矿业(100分) 永兴材料(98.68分) 盐湖股份(98.49分) 华宝新能(96.79分) 融捷股份(96.04分)[17] - 偿债能力得分前五:盐湖股份(99.18分) 藏格矿业(98.94分) 永兴材料(96.69分) 融捷股份(93.90分) 山东威达(91.79分)[22]
上涨49.82%!重温中国锂电上市企业最具投资价值24强排行榜|独家
24潮· 2025-09-25 07:32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锂电产业在价格战与贸易战等影响下形势严峻,但部分优质企业被资本市场严重低估 [3] - 24潮产业研究院推出的"中国锂电上市企业最具投资价值24强排行榜"在过去三个月内表现优异,24家企业市值合计涨幅达49.82%,远超同期大盘11.51%的涨幅 [3][6] - 基于长期研究,中国锂电产业仍有可观成长空间,未来将持续推出覆盖A股、港股及美股的排行榜,重点关注优质企业对产业的拉动及产业链结构性优势 [6] 投资价值排行榜表现 - 过去三个月(6月25日-9月24日)24家上榜企业市值涨幅为49.82%,同期大盘涨幅为11.51% [3][6] - 具体企业涨幅前列包括:中一科技(94.33%)、厦钨新能(80.30%)、嘉元科技(72.46%)、赣锋锂业(68.16%)、欣旺达(65.32%)等 [5] - 24家企业市值从4,954.58亿元增长至7,423.19亿元,增长2,468.61亿元 [5][6] 排行榜评选维度 - 评选涵盖十个多维度,包括持续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资本结构与偿债能力、股东回报、估值等 [3] - 具体权重分配:盈利能力(近10年扣非加权ROE最低值25%、最高值30%)、资本结构与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15%)、营运能力(净营业周期10%)、成长能力(营业收入增长率5%、扣非净利润增长率5%)、股东回报(昭和寺付率10%)等 [10] 企业综合评分排名 - 2025年中国锂电上市企业最具投资价值24强综合评分前列包括:天华新能(74.94分)、华宝新能(74.78分)、雅化集团(68.48分)、欣旺达(67.31分)、腾远钴业(67.18分)等 [13] - 排行榜覆盖企业如道氏技术(66.36分)、中伟股份(66.33分)、中一科技(64.37分)、湖南裕能(63.51分)等 [13] 产业长期发展趋势 - 中国锂电产业基于长期影响力与发展趋势,仍有可观成长空间 [6] - 未来研究将覆盖A股、港股及美股所有中国锂电上市企业,重点关注优质企业对产业的拉动及产业链结构性优势与可持续发展态势 [6]
中国锂电上市企业最具竞争力50强排行榜(2025年)|巨制
24潮· 2025-09-22 07:05
行业收入与增长 - 2025年上半年中国锂电上市公司锂电业务收入合计5379.95亿元,同比增长14.95%,增速较2024年同期(同比下降20.21%)增长35.16个百分点,显示产业复苏迹象 [2] 盈利能力 - 行业整体毛利率为18.24%,同比下降1.22个百分点 [2] - 锂资源、锂电隔膜、三元前驱体、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系统、储能逆变器、锂电池设备等8个细分产业毛利率出现下降 [2] 行业集中度 - 营收规模前20大企业营收占比达68.29% [2] - 前20大企业净利润占比89.15% [2] - 前20大企业经营现金流净额占比89.22% [2] - 前20大企业筹资金额占比71.49% [2] - 前20大企业资金净值占比90.40% [2] 财务风险 - 截至2025年6月末,近110家锂电产业链上市公司总负债合计1.79万亿元,同比增长11.86%,环比增长6.46% [3] - 行业总资产负债率为57.74% [3] - 短期有息负债合计3782亿元,同比增长25.86%,环比增长9.78% [3] 资金状况 - 行业资金净值约为3554.52亿元,同比增长4.67% [4] - 宁德时代资金净值规模达3279.84亿元,同比增长32.72%,占整体比例92.27% [4] - 剔除前十名企业后,其他上市公司资金净值为-553.79亿元,处于负现金状态 [4] - 有15家上市企业处于"资产负债率高于70%且资金净值为负数"状态 [4] 行业洗牌 - 2024年登记状态异常的储能企业数量接近3万家,其中3200余家仅成立一年 [4] - 产业共识认为竞争已到深水区,很多公司在生死边缘,预计某些核心领域将有80%-90%企业被淘汰 [4] 产能过剩 - 2024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产能达4315GWh,出货量1545GWh,产能利用率仅36% [5] - 2025年全球产能进一步增长至5732GWh,增速33%,预计出货量1899.3GWh [5] - 当前产能足以满足至2030年的产量需求(预计2030年出货量5127.3GWh),产能过剩严重 [5] 价格竞争 - 动力型磷酸铁锂价格0.323元/Wh,储能型磷酸铁锂价格0.3元/Wh,523三元电芯价格0.384元/Wh [6] - 动力型磷酸铁锂成本0.35元/Wh,523三元电芯成本0.48元/Wh [6] - 成本较2023年初跌幅分别达56%和50%,价格已低于成本 [6] 核心竞争力 - 未来具备技术突破与持续创新力、先进产能布局与高效执行力、全球化布局与强大开拓力、财务健康与雄厚资本积累、领先管理运营力等核心能力的企业更具发展潜力 [6][7] 企业竞争力排名 - 宁德时代以87.69分位居2025年上半年最具竞争力50强榜首 [12] - 亿纬锂能81.18分排名第二,华友钴业79.53分排名第三 [12] - 排名体系涵盖产业影响力(40%)、持续发展力(20%)、科技创新力(10%)、全球开拓力(10%)、管理运营力(10%)、资本掌控力(10%)六大维度 [7][8][9] - 具体评价包括40个三级指标,全面评估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7]
中国锂电上市企业财务健康指数排行榜(2025)|独家
24潮· 2025-09-18 08:18
锂电行业洗牌现状 - 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经历深度洗牌 配套车型的电池生产企业数量从2017年81家降至2023年4月36家 降幅达55.56% [2] - 产业竞争进入深水区 六大核心赛道(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锂电隔膜)产能规划均远超2025年市场需求预测上限 [2] - 2024年中国登记状态异常储能企业数量接近3万家 其中3200余家仅成立一年 [2] - 财务健康成为衡量企业持续生存与发展力的核心指标 [2] 财务健康评估体系 - 评估涵盖三大维度:资本结构(含资产负债率/全部债务资本化率)[3] - 偿债能力维度包含速动比率/经营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类资产短期债务比/EBITDA利息倍数/全部债务EBITDA比/全部债务经营现金流净额比等指标 [3] - 净现金维度计算方式为货币资金加交易性金融资产减全部债务 [4] - 指标权重分配:资本结构占35% 资产偿债能力占35% 海机会能力占30% [5] 企业财务健康排名 - 盐湖股份以78.71分位列财务健康指数榜首 藏格矿业76.90分/永兴材料76.34分分列二三位 [6] - 前27名企业处于"领先"等级 天华新能至科恒股份等60家企业处于"安全"等级 [7][8][9] - 特锐德至安达科技等24家企业处于"压力"等级 [10] - 鼎胜新材至芳源股份等17家企业处于"危险"等级 其中国轩高科得分15.21/南都电源14.10/ST百利10.16分 [11] 资本结构专项排名 - 藏格矿业以100分居资本结构榜首 永兴材料98.68分/盐湖股份98.49分紧随其后 [12] - 宁德时代资本结构得分仅38.68分 位列第69名 [15] - 科恒股份资本结构得0分垫底 ST百利0.94分/芳源股份1.89分处于末位 [16] 偿债能力专项排名 - 盐湖股份偿债能力99.18分居首 藏格矿业98.94分/永兴材料96.69分位列前三 [17] - 华宝新能经营现金流动负债比得0分 雅化集团该指标仅6.60分 [17] - 安达科技偿债能力综合得分仅5.61分 科恒股份8.28分/芳源股份5.94分表现疲弱 [21] 现金流能力排名 - 宁德时代现金流能力100分绝对领先 盐湖股份31.75分/江苏国泰27.90分位列二三位 [28] - 华友钴业现金流能力得0分垫底 中创新航1.05分/国轩高科2.25分表现不佳 [34] - 亿纬锂能现金流能力仅12.59分 中伟股份9.79分/格林美8.27分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34]
中国锂电十大排行榜(2025年)|深度
24潮· 2025-09-15 07:03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锂电行业整体营业收入达6823.26亿元,同比增长10.09%,增速较2024年同期提升25.64个百分点 [2] - 行业归母净利润总额486.73亿元,同比增长37.93%,增速较2024年同期大幅提升85.53个百分点 [2] - 行业总资产规模达30992.79亿元,同比增长11.28%,增速较2023年同期提升3.82个百分点 [4] - 经营现金净流量表现强劲,达872.74亿元,同比增长45.26%,较2023年同期负增长明显改善 [4] 行业集中度趋势 - 行业资源加速向头部企业集中,营收前20强企业营收占比达68.29% [5][6] - 头部企业盈利能力突出,前20强企业归母净利润占比达89.15% [6] - 现金流创造能力高度集中,前20强企业经营现金净流量占比89.22% [6][7] - 资金实力向头部聚集,前20强企业资金净值占比90.40% [6][7] 企业营收排名 - 宁德时代以1788.86亿元营收位居榜首,同比增长7.27% [10] - 华友钴业营收371.97亿元位列第二,同比增长23.78% [10] - 亿纬锂能营收281.7亿元排名第三,同比增长30.06% [10] - 富临精工营收58.13亿元,同比增长61.70%,增速表现亮眼 [11] - 安达科技营收15.36亿元,同比增长126.80%,增速位居前列 [14] 盈利能力分析 - 宁德时代归母净利润304.85亿元,同比增长33.33%,盈利能力最强 [24] - 华友钴业净利润27.11亿元,同比增长62.26%,增长势头强劲 [24] - 杉杉股份净利润2.07亿元,同比增长1079.59%,增速惊人 [25] - 中科电气净利润2.72亿元,同比增长293.13%,表现突出 [25] - 天齐锂业净利润0.84亿元,同比增长101.62%,实现扭亏为盈 [26] 现金流状况 - 宁德时代经营现金净流量586.87亿元,同比增长31.26%,现金流充裕 [45] - 亿纬锂能经营现金净流量23.73亿元,同比增长660.72%,改善显著 [45] - 先导智能经营现金净流量23.53亿元,同比增长231.33%,增长强劲 [45] - 盐湖股份经营现金净流量61.63亿元,同比增长76.28%,表现优异 [45] 投资活动分析 - 宁德时代对外投资301.45亿元,虽同比下降16.19%,但仍居行业首位 [32] - 尚太科技对外投资254.9亿元,同比下降70.99%,投资规模较大 [32] - 江苏国泰对外投资209.47亿元,同比增长312.06%,投资力度加大 [32] - 中伟股份对外投资107.89亿元,同比增长169.55%,投资活跃 [32] 筹资活动表现 - 宁德时代筹资净现金流206.08亿元,但同比下降207.47% [39] - 赣锋锂业筹资净现金流59.56亿元,同比增长476.87%,筹资能力增强 [39] - 格林美筹资净现金流48.15亿元,同比增长88.21% [39] - 欣旺达筹资净现金流34.82亿元,同比增长878.92%,增长显著 [39] 资产质量指标 - 行业存货总额3155.33亿元,同比增长19.29%,较2023年同期下降11.12%有所改善 [4] - 应收账款及票据总额3419.97亿元,同比增长6.54% [4] - 合同负债/预收款总额830.83亿元,同比增长31.46%,显示订单需求增长 [4] - 总资产负债率57.38%,同比微增0.33个百分点 [4] 头部企业预收款情况 - 宁德时代预收款366.42亿元,同比增长63.12%,订单充裕 [17] - 先导智能预收款130.57亿元,同比增长14.29% [17] - 华友钴业预收款20.05亿元,同比增长305.35%,增长显著 [17] - 盛新锂能预收款5.05亿元,同比增长7900.15%,增速惊人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