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布局机器人赛道现状 - 半年前机器人概念成为车企估值翻倍催化剂,特斯拉发布视频后超十家车企跟进布局[1] - 小鹏、小米、广汽已推出产品,理想计划进场,蔚来处于调研阶段,赛力斯/长安/比亚迪组建近200人团队[1] - 上汽、北汽、奔驰通过投资方式参与,行业普遍将机器人视为新增长点[1][3] 车企跨界机器人的底层逻辑 - 硬件复用:自动驾驶摄像头/激光雷达等可直接迁移[2] - 软件迁移:自动驾驶算法和数据闭环能力可复用[2] - 资源共享:汽车制造/销售网络为机器人提供应用场景[2] - 市场潜力:中国人形机器人规模预计从2024年27.6亿元增至2029年750亿元,2030年出货量或达35万台[2] 技术实现难点 硬件瓶颈 - 人形机器人硬件标准化程度不足20%,关键部件如电机/灵巧手/传感器存在技术路线争议[7][10] - 特斯拉Optimus通过定制化调优实现基础动作能力,国内小米等企业正投入灵巧手研发[10] - 工业场景要求机器人具备1.8米操作高度,目前仅优必选等少数企业达标[19] 软件与数据挑战 - 机器人需处理三维空间多模态数据,力觉/触觉传感器增加数据采集复杂度[12] - 行业缺乏统一数据获取范式,特斯拉/Google采用摇操采集耗资千万美元[14] - 验证scaling law需1000万条数据,当前企业采集量不足100万条[15] 工业场景落地困境 - 总装线非标任务(搬运/质检/线束整理)超出当前机器人能力范围[17] - 机器人搬运效率仅为工人50%,优化后仍需2分钟完成工人1分钟的工作[19] - 成本劣势明显:特斯拉Optimus成本43.4万元,优必选售价50-60万元,远高于比亚迪18万元/年用工成本[20] - 实际应用滞后:特斯拉仅几十台参与搬运,Figure在宝马工厂仅2台非生产时段训练[22][23] 行业真实进展 - 上海车展车企多展示机器人作为"车模",未实现工厂应用[4] - 特斯拉/优必选等头部企业仍处实训阶段,优必选计划2024年交付数百台[22] - 行业普遍存在宣传与实际差距,多数企业停留在PPT阶段[5][23]
车企造人,急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