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抗替抗政策背景 - 欧盟自1986年起陆续禁用促生长性抗生素,中国农业农村部2019年发布"禁抗令",2020年起全面退出促生长药物饲料添加剂[4][5] - 2021年《全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支持"替抗"产品应用,鼓励中兽药、微生态制剂等替代品研发[5] - 政策推动下,行业转向绿色兽药技术创新,生物制品(疫苗、抗体药物等)因低残留特性成为发展重点[5] 生物兽药发展现状 - 生物兽药包含兽用疫苗、抗体类药物、微生物制剂等六大类,其中疫苗占比最大,通过免疫预防减少抗生素使用[6] - 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可调节动物消化道菌群,兼具保健和治疗功能,降低药物开支[7] - 国内创新兽药研发滞后,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销售收入1%,远低于海外巨头10%-15%的投入比例[8][7] - 宠物医疗兴起推动研发转型,2024年宠物医疗市场规模达940亿元,农业农村部批准52款宠物药中犬猫用药占比32%[9][10] 创新药研发差距 - 国内仅2款一类宠物创新药获批:维他昔布胶片(2016年)和礼舒替尼(2024年),海外巨头已主导皮肤病、肿瘤等领域[11] - 疫苗领域国产突破案例包括:猪丁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2024年3月)、牛口蹄疫二价疫苗(2025年3月)[10] - 国际动保巨头产品如硕腾止痒药爱波克年销售额超10亿美元,国内在肿瘤等领域尚无对标产品[11] 资本动态与融资案例 -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扶持畜牧业稳定发展",兽药行业成为保障畜牧业健康的关键环节[12] - 2024-2025年生物兽药领域融资集中在早中期,代表性案例:格瑞农生物(Pre-A轮数千万)、艾益动物药品(C轮数亿)[13] - 细分赛道融资覆盖宠物疫苗、细胞治疗、血液制品等,投资方包括金沙江联合资本、中金汇融等机构[13]
多极共振下的生物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