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裁员、量产搁置,特斯拉Optimus团队恐迎至暗时刻!

特斯拉Optimus最新动态 - 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事业部将于7月起裁员1/3,由新任领导人阿肖克·埃卢斯瓦米主持,同时年内暂停采购机器人零部件,并将明年量产目标从原计划的5-10万台大幅下调至3000台 [1][15] - 6月17日业内消息显示特斯拉机器人供应商遭遇"砍单",原5月初下达的2500台订单中未交付部分被叫停 [3][4] - 马斯克6月18日表示下一代Optimus设计将有重大改进,新任负责人认为当前硬件方案与大模型不匹配,需优化软硬件适配 [5][8] 管理层变动与技术路线调整 - 原负责人米兰·科瓦奇6月6日离职,由AI软件部门副总裁阿肖克·埃卢斯瓦米接任,后续技术路线可能转向软件驱动 [1][9] - 供应商哈默纳科表示订单前景不明朗,特斯拉更换主管增加了不确定性 [3] - 二级市场反应剧烈,6月18日起机器人板块持续暴跌 [8] 量产计划与行业影响 - 2025年原计划生产5000台Optimus,零部件储备可支持1-1.2万台,2026年目标5万台 [12] - 若裁员和量产调整消息属实,全球人形机器人赛道可能进入寒冬期 [1][15] - 特斯拉作为行业标杆,其商业化进程直接影响风口走向,当前国内多数企业交付集中于教育、科研等低泛化场景 [14][15] 行业格局与发展趋势 - 摩根士丹利研报指出,集成类人形机器人OEM(如特斯拉)在价值链中占据最高位置 [11] - 全球15家知名车企已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其中国内占11家 [11] - 行业存在"重运动、轻大脑"的乱象,资本和政策助推导致"揠苗助长"现象 [16] 技术挑战与商业化瓶颈 - 具身智能机器人需解决AI+机器人+自动驾驶的系统性工程问题 [15] - 批量生产与场景有效应用是创企最大难点,原型制作容易但量产困难 [15][18] - 当前科研院校采购需求对技术突破贡献有限,市场可持续性存疑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