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具身智能赛道发展现状 - 英伟达和特斯拉作为行业代表推动具身智能赛道在2025年进入火爆局面,黄仁勋和马斯克在CES2025宣布人形机器人时代即将到来[3] - 2025年上半年全球具身智能创企融资活跃,大额融资频现,估值持续攀升,汽车主机厂和科技大厂纷纷组建自研团队下场"造人"[3] - 行业共识认为生产人形机器人本体和实现战略合作相对容易,但技术突破和场景探索仍是核心挑战,短期内难以实现有效商业化[3]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格局 - 上游核心零部件厂商率先受益,特斯拉、华为、宇树科技等供应链相关上市公司股价实现数倍涨幅[4] - 灵巧手、触觉传感器、一体化关节等上游零部件公司备受资本青睐,完成多轮大额融资[5] - 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发布多份研报,梳理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上市公司和投资机会,预测全球市场规模达5万亿美元[7][8] 大厂动态与资本布局 - 全球15家知名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其中国内11家,科技大厂如谷歌、OpenAI、蚂蚁、京东等通过自研+投资双路线加码[9] - 蚂蚁集团领投星海图和星尘智能,华为投资千寻智能,美团独投自变量机器,腾讯京东领投智元机器人[10][11] - 比亚迪重投帕西尼感知持股12%,腾讯阿里等联合领投宇树科技[11] 融资与估值表现 - 智元机器人估值超150亿元,宇树科技估值超100亿元(有媒体称120亿元),Figure AI估值近400亿美元[12] - 傅利叶智能估值80亿元,银河通用完成11亿元融资晋升独角兽,星海图等明星创企估值超50亿元[12] - 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IPO消息备受关注,可能成为优必选之后第二家上市的人形机器人公司[12] 技术路线与商业化困境 - 行业分为"硬件派"(宇树科技)和"软件派"(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硬件派侧重运动能力,软件派强调AI能力[14] - 宇树科技年度营收突破10亿元,松延动力N2机器人订单超2500台金额破1亿元,但硬件派商业化可持续性受质疑[15] - 软件派创企多聚焦战略合作而非实际交付,银河通用在药店零售场景实现收入,工厂场景仍处POC阶段[16] 技术瓶颈与行业挑战 - 特斯拉Optimus因软硬件不匹配遭遇"砍单",原2500台量产计划搁置,凸显行业技术收敛难题[17] - 双系统架构VLA模型成为主流,国内外头部公司推出自研方案以解决数据采集和长期规划问题[22] - 人形机器人赛道竞争加剧,多数创企面临高估值压力和技术突破挑战,行业前景分化明显[18]
超百亿融资,全球人形机器人交流纪要(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