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YU7爆单,雷军难安
小米集团小米集团(HK:01810) 36氪·2025-07-07 22:03

核心观点 - 小米汽车YU7上市后订单火爆,但面临严重产能瓶颈,交付周期长达9个月至1年以上[4][5][9] - 公司正通过扩建工厂(二期7-8月投产)、增加班次(日工作11小时)等方式提升产能,一期工厂日产量已达1000辆(年化36.5万辆)[6][15][16] - 竞争对手利用小米产能短板发起"截单"攻势,通过补贴(最高5000元)、快速交付、降价等手段争夺客户[10][29][33] - 行业政策变化(2025年新能源购置税减免退坡)可能增加车主成本,加剧交付压力[13] - 与特斯拉Model Y相比,YU7零部件复用率低(仅10%通用),产能爬坡难度更大[39][43][44] 产能现状 - 北京亦庄一期工厂当前产能:日产量1000辆(年化36.5万辆),较原规划15万辆提升140%[6][15][16] - SU7交付量:2023年6月1万辆→10月2万辆→2024年3月2.9万辆[16] - YU7交付周期:标准版58-61周、Pro版51-54周、Max版39-42周[4] - 产能分配调整:6月总交付量2.5万辆(较3月2.9万辆下降),部分产能转向YU7生产[18] 产能扩张计划 - 二期工厂:6月竣工,7-8月投产,年产能15万辆,预计年底达产[6][23] - 三期工厂:已花费6亿元购置北京亦庄50万平方米工业用地[7] - 潜在异地扩张:武汉、上海招聘汽车制造人才,或为建厂做准备[8] 市场竞争态势 - 主要竞品:特斯拉Model Y(2023年中国销量48万辆)、蔚来乐道L90、小鹏G7、理想i8等[37][38][40] - 竞品策略: - 直接补贴:蔚来/智界等提供最高5000元锁单补偿[29][30] - 价格调整:智界R7降价2万元至22.98万元[33] - 交付速度:多数竞品可实现1个月内交付[32] - 特斯拉对比:上海工厂2024年产能95万辆(Model 3/Y零部件通用率75%),产能优势明显[40][41][43] 产品与供应链 - YU7零部件开发:90%为新开发,与SU7复用率低导致生产复杂度高[44] - 生产设备:一期工厂配备9100吨一体化压铸机(国内唯二),缩短车身生产时间近50%[15] - 用户画像:当前订单以小米粉丝为主(增购比例高),对长交付期容忍度较高[5][45] 经营目标与挑战 - 2024年交付目标:35万辆(含SU7/YU7)[14] - 盈利计划:原预计Q3-Q4盈利,但产能压力可能影响进度[14] - 政策风险:2025年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或从3万元降至1.5万元,增加车主成本1万+[13] - 订单流失风险:非核心粉丝可能因交付周期转投竞品[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