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动态转变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人形机器人相关股票上涨37%,跑赢MSCI中国指数,主要受科技巨头入局、企业高目标设定、技术突破和政府政策支持推动[4][5][6] - 科技巨头如华为、英伟达、谷歌、Meta加大投入,特斯拉CEO马斯克设定2025年生产5,000-10,000台Optimus机器人,Figure AI宣布四年内交付10万台[4] - 3月至7月行业出现6%回调,因企业下调生产目标(如特斯拉从"5,000-10,000台"调整为"数千台")且技术突破需时间[7][8] 商业落地进展 - 2025年下半年行业焦点转向订单获取和实际应用验证,中国移动已与爱智机器人、宇树科技签订1.24亿元合同[12] - 主要企业2025年交付目标:爱智机器人6,500台、特斯拉数千台、优必选1,100-1,300台,实际达成情况将成为关键指标[13] - 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将从结构化环境扩展至商业服务、餐饮和接待,形成数据积累与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15] 技术更新与产品规划 - 2025年下半年重要技术发布:特斯拉Optimus Gen 3(具人类灵活性)、Figure 03(经济型量产版本)、宇树科技低成本机型(约65,000元人民币)[18] - 硬件改进聚焦旋转执行器(摆线减速器/PEEK材料减重)、线性执行器(新制造技术提升螺杆效率)、VTLA模型创新[19][20] - 未来关键事件包括特斯拉Q2财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世界机器人大会及科技巨头活动可能披露的人形机器人更新[21] 产业链与竞争格局 - 摩根士丹利追踪45只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股票,覆盖大脑(3只)、身体组件(31只)和集成商(11只)三类企业[21] - 企业生产目标与定价差异显著:EngineAl目标500-600台(18.8万元)、Løju目标1,000台(30万元)、Fourier目标1,000台(70-100万元)[16]
技术狂热过后,人形机器人下半场开拼:谁的订单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