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理想汽车通过分层管理供应商策略(自研自制、自研合资、深度合作、战略合作)构建差异化供应链体系,核心目标是提升技术控制力与产品竞争力[12][13][15][17][19] - 供应链布局呈现明显产业集群化特征,江苏省内一级供应商占比超50%,其中30%集中在常州本地,形成高效协同网络[11] - 关键技术领域采用双路径并行策略(如电驱动同时布局全资子公司理想驱动与合资公司汇想),既保障供应安全又促进技术迭代[21] - 供应链管理逻辑基于技术战略价值与资本投入密度动态调整介入程度,在碳化硅功率模块等前沿领域实现突破性创新[16][20] - 当前供应链体系已支撑公司跨过千亿营收门槛,但模式有效性高度依赖产品定义准确性[25][27] 供应链分层管理模式 第一层:自研自制 - 纯电车型后电驱系统实现100%自主研发与制造,年产能达100万台,采用碳化硅技术使模块高度降低40毫米,为乘员舱争取关键空间[13][16] - 通过全资子公司理想驱动建立完整产线,确保技术领先性与供应安全[14] 第二层:自研合资 - 与汇川联合动力成立合资公司"汇想"专项生产增程平台"五合一"前电驱,实现技术共享与风险分担[15] - 与三安半导体合资成立斯科半导体(持股70%),累计注资5亿元掌握碳化硅车规芯片模组技术,相关产品已量产交付[15] 第三层:深度合作 - 投入数百人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5C超快充麒麟电池,实现充电12分钟续航500公里,技术已迭代至第二代[17] - 与欣旺达共建1700人专属事业部,实现数据系统级互通与质量预警模型共建[18] 第四层:战略合作 - 与地平线合作首发征程系列芯片,定制升级DDR存储器满足激光雷达需求[19] - 联合禾赛科技开发高分辨率小型化激光雷达,体积较前代显著缩小[19] 技术突破与产业布局 - 碳化硅功率模块使i8续航增加47公里,模块高度缩减40毫米,直接优化三排座椅空间表现[16] - 常州产业集群已形成完整配套体系,涵盖电池(宁德时代/蜂巢能源)、半导体(斯科)、精密结构件(博俊科技)等关键环节[6][11] - 苏州-常州区域供应链协同效应显著,车程1小时内覆盖核心零部件供应[11] 发展历程与行业对比 - 2021-2024年核心供应商联合动力营收从29亿元飙升至162亿元,反映理想供应链带动的产业增长[2] - 供应链策略经历两次重大调整:2019年未及时扩产导致潜在机会损失,2022年理想ONE停产造成供应链赔付致毛利率下滑9.2个百分点[24][25] - 区别于特斯拉精简供应商模式(150家)和比亚迪多供应商竞价机制,理想采用"产品定义优先"的弹性合作体系[26][27]
理想开始自制零部件,马斯克趟过的路要如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