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对话联想创投:在喧嚣与泡沫中寻找具身智能的真实落点

核心观点 - 具身智能并非短期风口,而是AI赋能物理世界的长期演进节点,其核心价值在于理解、感知并参与复杂物理环境,最终替代或增强人的劳动角色[3][10] - 当前具身智能领域存在估值快速扩张现象,部分项目两个月内估值翻倍,但泡沫本质在于能否兑现承诺而非估值高低[5] - 具身智能的崛起依赖于跨产业协同联动,资本进入带来新的资源组织方式,技术跨界验证是规模化落地的关键前提[6] - 联想创投通过"研、产、供、销、服"全链条深度协同构建产业生态,已投出13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和50多家"小巨人",近50%被投企业为新质独角兽[7][10] 机器人行业定位 - 机器人不是新热点,而是交互方式根本性演化的延续,从键盘屏幕到触摸屏、语音助手再到具身智能体的演进路线可验证[3] - 联想已在工厂真实部署机器人与AI融合系统,机器人从"未来产品"转变为已落地的"系统协同体"[3] - 传统AGV/AMR仅能做局部动作,通过具身智能升级后已能承担搬运、装卸、接驳等完整流程,在酒店服务场景可实现两周内数据采集计算ROI并快速复制[10] 投资策略与产业协同 - 投资重点从算法转向底层基础设施,包括算力芯片、数据接口、低功耗架构等,解决AI"用得起、跑得动、接得上"的实际问题[7] - 通过"光明计划"提供柔性产线服务、"星辰计划"对接联想业务线、海外销售网络支持被投企业出海,形成非资本价值的深度协同[7][8] - 不追逐最热项目,专注寻找具备技术闭环、清晰商业路径和可协同性的长期价值公司[11] 商业化路径 - 垂直场景中的"点突破"是当前机器人商业落地最现实路径,被投企业已通过复合智能实现端到端任务闭环[10] - 技术路径、市场机会、政策变量、人才结构、生态适配能力等结构性因素将决定创业项目成败[10] - 2023-2025年为概念验证期,未来三五年将进入决定产业格局的淘汰赛阶段[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