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核心观点 - 吉利汽车将旗下多个智驾团队全面整合并注入新成立的千里智驾公司 旨在通过资源整合实现降本增效 但面临技术路线整合及协同落地的挑战 [2][4][18] - 此次整合涉及极氪智驾团队(约1300人)、吉利研究院智驾中心(约1000人)、smart智驾团队(约100人)及迈驰智行团队(约500人) 整合后千里智驾团队规模达3000人 [4] - 吉利通过智驾相关资产置换持有千里智驾30%股权 被视为放弃完全自研模式 转向主机厂与供应商协作模式 [5][8] 智驾团队整合背景 - 吉利体系原存在多个独立智驾团队 包括吉利研究院智驾中心、极氪浩瀚智驾团队、路特斯团队等 曾出现极氪与领克各自组建2000人团队重复开发的情况 [10] - 极氪2024年研发费用接近百亿元 净亏损达8.93亿美元 资产负债率攀升至131% 高负债率难以支撑高研发投入 [11] - 吉利研究院被指效率低下 上千人团队未能如期交付银河E8智驾功能 [11] 千里智驾公司架构 - 千里智驾由旷视旗下迈驰智行、浙江吉润汽车、宁波路特斯机器人及重庆产业资金共同持股 成立于2024年6月 [4] - 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为王军(原华为车BU总裁) 整合后王军兼任CEO 陈奇担任联席CEO [5] - 吉利通过注入研发技术、数据和团队获取30%股权 交易细节仍在商讨阶段 [5][6] 技术整合挑战 - 千里浩瀚系统涵盖H1/H3/H5/H7/H9五个等级 基于亿咖通、地平线征程六、OrinY、单/双OrinX、单/双Thor等多硬件方案 [14] - 极氪团队原主导双OrinX和Thor平台方案 与迈驰智行方案存在重合 技术路线选择尚需明晰 [14] - 仅极氪浩瀚智驾团队和华为车BU团队有高阶智驾交付经验 其他团队能力存疑 [13] 战略意图分析 - 整合是对"大部头研发、低产出"问题的务实回应 通过外部资本协作提升成本效率 [17] - 与行业强调自研的趋势相悖 长期可能削弱自主掌控力和持续创新能力 [17][18] - 采用类似外包的分工模式 旨在快速聚合技术资源补足短板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