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米汽车在丢掉消费者信任吗?

核心观点 - 小米汽车因要求用户提前支付尾款引发消费者权益争议,被质疑存在"霸王条款"和交付时间模糊问题 [2][3][6] - 行业惯例为"验车合格后支付尾款",特斯拉、蔚来等新能源品牌均采用此模式 [7] - 事件反映出公司在治理(G)层面存在缺陷,可能影响ESG评级和市场信任 [8][13] - 创始人个人IP带来的信任红利与销售端体验落差形成鲜明对比,存在声誉风险 [11][12] 条款争议分析 - 购车协议规定:锁定订单后公司有权随时通知支付余款,7日内未支付视为违约且定金不退 [2][3] - 交付时间条款模糊:APP显示时间仅为参考,实际以交付通知为准 [6] - 律师指出条款存在三处不合理:①单方面判定违约 ②加重消费者责任 ③自身义务描述模糊 [6][7] - 涉嫌违反《民法典》第496-498条关于格式条款的规定 [7] 行业对比 - 汽车行业普遍采用"验车合格后支付尾款"模式,已成为消费者基本认知 [7] - 特斯拉、蔚来等新能源品牌均支持验车后付款 [7] - 小米汽车在答网友问中曾明确表示支持验车后付款,但实际执行存在偏差 [20] 治理问题 - 合同条款设计缺乏弹性:未设置锁单前二次确认、延迟支付说明等机制 [17] - 承诺与执行不一致:公开承诺"验车后付款"但未落实至合同条款 [18] - 交付周期信息不透明:消费者投诉锁单后才显示交付周期(最长54周) [10][11] - 未建立消费者投诉数据闭环和治理改进机制 [20] 品牌风险 - 创始人个人IP建立的信任与冰冷销售规则形成心理落差 [12] - 负面事件归因路径被简化:直接关联"雷军未兑现承诺" [12] - 治理断层可能外溢至小米其他业务板块 [12] - 2024年ESG报告中"与用户交朋友"承诺与实际服务存在差距 [13] 改进建议 - 合同加入弹性机制:锁单前二次确认、延迟支付说明等 [17] - 实现承诺显性化:将"验车后付款"落实至平台界面和合同条款 [18] - 建立消费者权益追踪体系:定期发布治理改进报告并纳入ESG披露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