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纳芯微:增收不增利,国产模拟芯片龙头的困境

公司基本信息 - 纳芯微成立于2013年,2022年科创板上市(688052 SH),2025年4月向港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拟募资用于底层技术升级(如车规级MCU)、扩建产线(12nm英寸晶圆)、海外销售网络建设(目标覆盖欧洲、东南亚)及战略投资(重点收购传感器企业)[1] - 车规级芯片已在东风汽车、上汽大通、比亚迪、五菱汽车、云内动力等终端厂商实现批量装车,同时进入了上汽大众、一汽集团、长城汽车、联合汽车电子、宁德时代、森萨塔等终端厂商的供应体系[3] 股东情况 - 截至24年底,王升杨(10 86%)、盛云(10 12%)通过一致行动协议合计持股21%,A股上市前股东包括小米长江、深创投、红土善利(华为关联基金)、中东主权基金等[4] - 25年一季的前十大流通股中可见全国社保基金、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等身影,兴证全球基金相关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占据50%席位[4] 产品与运营模式 - 产品覆盖传感器、信号链、电源管理三大领域,可销售产品型号超3300款,车规级芯片占比36 88%[5] - 采用Fabless模式,晶圆制造委托中芯国际、台积电,封装测试由长电科技等代工,自建封测厂(苏州纳希微)满足小批量定制需求[6] - 采用直销与经销结合,直销占比约40%(服务头部客户),经销占比60%(覆盖中小客户),CR5客户贡献36 9%收入(比亚迪、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6] 过往收购与产业链整合 - 24年10月完成对麦歌恩(磁传感器)的收购,新增磁开关、磁角度传感器、磁编码器等品类,基本实现磁传感器全品类覆盖[7] - 麦歌恩在25Q1为纳芯微带来1亿元左右的营收贡献[7] 财务表现 营收 - 22-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6 70亿、13 11亿和19 60亿元,24年同比增长49 5%[8] - 25Q1营收7 17亿元,同比增长97 82%,创单季度营收历史新高,主要因汽车电子高速增长驱动相关产品持续放量(78 0%),消费电子(26 5%)和泛能源领域(95 8%)景气度回暖[8] - 汽车电子领域收入占比36 88%,较上年提升5 93个百分点;泛能源领域收入占比49 49%,较上年下降10 03个百分点;消费电子领域营收占比13 63%,较上年提升4 12个百分点[8] - 传感器产品营收占比由22年6 7%提升至24年14%,信号链芯片由62 6%降至49 1%,电源管理芯片由30 5%提升至35 9%[11] - 24年海外营收占比15 58%,主要来自香港和日本等[12] 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 - 22-24年净利润2 5亿、-3 05亿、-4 03亿元,24年亏损扩大因研发投入(5 4亿元,占比27 55%)及收购麦歌恩产生的5亿元商誉增值[13] - 25Q1净利润-0 51亿元,同比大幅收窄66%,分析师预计26年扭亏[13] - 22-24及25Q1毛利率分别约为48 5%、33 9%、28%、34 4%,全线产品毛利率均下滑,传感器产品毛利率下滑8 2个百分点[13] - 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9505万元实现转正,期末现金10 12亿;流动比率17 5、9 1、6 2倍,逐年下滑但仍健康[14] 运营能力 - 22-24年存货分别为5 93亿元、8 05亿元及8 23亿元,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172天、294天及211天[16] - 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周转天数34、53、57天,逐年上升,回款能力减弱[16] - 24年存货跌价准备6200 6万元,同比23年增长101 3%,反映对未来去库进展的担忧[16]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模拟芯片行业由德州仪器、ADI、英飞凌等国际巨头主导,CR5超60%,车规市场份额超80%[17] - 23年德州仪器全面下调中国市场价格,打响价格战,反倾销政策有望削弱TI、ADI成熟制程价格优势,国产厂商迎来窗口期[17] - 国内市场中,纳芯微与圣邦股份、思瑞浦形成"三强"格局,CR3不足10%,纳芯微在汽车模拟芯片领域领先[18] - 24年模拟芯片国产化率:消费电子40-50%,通讯20-25%,工业10-15%,汽车5%,预计2029年汽车模拟芯片国产化率提升至20%[18] - 2024年中国模拟芯片市场规模1953亿元,预计2029年达3346亿元,2025-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11 0%,增速最快板块为汽车模拟芯片[19] 护城河 技术优势 - 24年研发人员560人(占比55%),新增专利62项(累计407项),重点突破车规级SerDes、SiC驱动芯片等核心技术[21] - 22-24及25Q1研发投入占营收分别为24%、40%、28%、25%[21] - 数字隔离芯片累计出货6亿颗,CMTI性能超TI同类产品20%,TMR磁阻传感器灵敏度较霍尔传感器提升10倍[21] 行业地位 - 24年中国模拟芯片市场排名第14位,市占0 9%,fabless公司中排名第6位[22] - 汽车模拟芯片、数字隔离类芯片、磁传感器市场均居中国厂商第一,全球数字隔离芯片市占率15 6%(仅次于TI)[22] - 22-24年汽车电子领域收入复合增长率36 4%[22] 客户粘性与生态协同 - 通过ASIL-D认证的车规芯片进入比亚迪、蔚来等供应链,前五大客户采购占比36 9%[23] - 为比亚迪定制800V高压平台驱动芯片,为阳光电源开发16位ADC精度储能BMS芯片[24] - 共享吉利换电技术、华为云智能座舱方案,收购麦歌恩后磁传感器产品线毛利率提升至38%[25] 资本运作 - 24年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理财产品)达20 8亿,子公司苏州纳星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围绕半导体产业链投资70余个项目[26] - 未来投资并购重点围绕汽车电子和泛能源赛道,关注高速类和处理器类产品等协同方向[26] 未来规划 新兴领域拓展 - 将汽车电子技术迁移至低空经济(eVTOL)、人形机器人(关节驱动、电子皮肤),推出车规级SerDes芯片组(NLS9116/NLS9246)[35] - 计划收购SiC厂商,完善"驱动芯片+第三代半导体"生态,目标2025年毛利率回升至35%以上[35] 全球化布局 - 24年境外收入占比15 58%,同比提升3 2%,境内、境外营收同比分别增长43 72%和88 75%[36] - 已在日本、韩国、德国等地设立分支机构,目标3年内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20%[36] - 24年海外员工17人(占比1 45%),拓展力度仍有提高空间[37] 行业趋势 - TI有望在8月启动新一波涨价,涉及工控类、车载类及算力相关芯片产品,国内模拟公司市场份额有望加速提升[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