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纳赫模式核心观点 - 丹纳赫集团通过400多次并购实现商业规模扩张 并通过管理赋能显著提升企业毛利率 最终聚焦高毛利率新兴技术领域 完成从成本领先到技术领先的转型[2] - 并购扩大业务规模 管理提升经营绩效 重组聚焦新兴技术 这种"做大 做强 做优"三部曲对中国企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 - 中国企业面临规模困境-盈利困境-转型困境三重挑战 平均约15%的极低毛利率 急需通过并购实现技术领先模式转型[11] 美国并购浪潮历史 - 美国百年间经历5次并购浪潮 从早期石油钢铁汽车行业合并发展到后期电子通信计算机领域整合 单波并购量从3000起发展到4万多起[4] - 并购浪潮与经济繁荣和政府政策紧密相关 新兴技术和高景气产业始终是核心方向 推动经济增长和股市繁荣 造就美国钢铁 通用汽车 IBM 博通等产业巨头[4][5] - 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催生杠杆并购 管理层并购及垃圾债并购等工具 KKR成为该时期并购主角 丹纳赫集团同期开始崭露头角[5] 丹纳赫转型路径 - 初期并购低毛利率企业 通过DBS管理体系优化生产流程和供应链 18个月内实现被并购企业毛利率从18%到35%的跃升[8] - 后期转向高科技企业并购 将管理经验注入被并购企业 同时利用其技术优势加速创新 例如在生命科学领域推出创新产品[9] - 通过行业重组 毛利率从20%工具行业成功转型至60%新兴技术行业[9] 中国并购市场机遇 - 政策层面密集出台支持政策 包括新"国九条"和"并购六条" 地方政府设立产业并购基金 沪深推出并购三年行动方案[11] - 上市公司数量与美国相当但市值差距约5倍 资本市场潜力巨大 科创板和股权基金催生数万家科技创新企业[11] - IPO比例预计极低 并购成为科技型企业财务投资人首要退出途径 也为上市公司整合科技资源提供机遇[11] 并购实践案例 - 作者通过外资破产资产低价竞拍开启并购式创业 企业8年后上市 平均每18个月完成一次并购[6] - 通过4次并购搭建平台型企业:两次纵向并购确立半导体高纯湿化学品领域龙头地位 两次横向并购拓宽新能源材料产品线[6] - 持续并购使企业建立技术成本护城河 资产规模增长至9倍 市值提升5倍以上[6]
并购为形,管理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