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180GW储能目标+车企“60天账期”落地,双重利好带动锂电预期

储能政策与市场增长 - 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需达到1.8亿千瓦(180GW)以上 [2][3] - 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已达94.91GW(对应超200GWh电池),未来两年半需新增超85GW装机容量 [3][4] - GGII预计2025年底累计装机110-120GW,2026-2027年保守估计新增60-70GW/160-210GWh(按2.7-3h测算),年均装机80-105GWh [4] - 政策推动完善容量电价机制和容量补偿机制,承认储能设施的"容量支撑价值"以改善经济性 [5][6] - 特斯拉发布新一代Megapack 3和Megablock系统,采用高度集成化和磷酸铁锂电池,宣称20个工作日内可部署GWh级储能系统 [7] 动力电池供应链优化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要求支付账期最长不超过60自然日,验收原则上不超3工作日 [8] - 若供货单价未达成一致,整车企业需按最近合同单价80%或开发定点单价50%先行支付 [8] - 倡议倡导合同有效期不少于一年,已获17家主流车企响应包括一汽、比亚迪、吉利、蔚来等 [9] - 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目标2025年汽车销量3230万辆(新能源1550万辆) [10] 龙头企业排产与需求 - 宁德时代全年排产达750GWh超预期,2026年排产指引或达1.1TWh(同比增超40%) [11] - 三元材料622均价微涨0.2%,而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下跌3%,反映高端新能源车订单爆量 [13] - 正极材料(湖南裕能)、负极材料(尚太科技)和电解液(天赐材料)企业股价涨停 [12] 行业增长驱动格局 - 动储双轮驱动格局形成,储能政策确定中长期需求,动力电池龙头排产和供应链优化显示短期景气度 [13][14] - 市场需求信号清晰,三元材料价格逆势上涨主要受华为合作车型、理想、蔚来、特斯拉Model Y L等高端品牌订单带动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