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零碳合作成为电池企业与地方政府战略合作的核心 推动从单一产能建设向系统性零碳生态构建转型 [3] - 锂电池产业从市场驱动转向国家战略主导 深度嵌入能源转型五大维度并成为核心支柱 [3][5][8] - 头部电池企业通过技术+商业模式双轮驱动 从产品制造商升级为能源生态服务商 [16][20] 政企零碳合作动态 - 宁德时代2025年与6个省市达成零碳合作 覆盖江苏常州(千亿级微电网产业集群)、山西临汾(零碳重卡运输走廊)、甘肃兰州(西北零碳转型样板)、山东济宁(京杭运河绿色航线)、山东东营(全域零碳示范城市)、福建福州(多层次战略合作) [2] - 中创新航2025年5月与河北邯郸合作 重点开发动力及储能电池应用场景与新能源产业项目 [2] - 远景科技集团2024年12月与河北沧州合作 打造中国北方最大锂电池产业基地和零碳产业集群 2021年10月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建成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 [2][18] 国家能源转型政策框架 - 能源消费电气化:2030年新增项目自发自用比例从30%提升至35% 强化用户配置储能经济性 [5] - 能源生产低碳化: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目标1.8亿千瓦(180GW) 带动投资2500亿元 锂电池主导技术路线 [6] - 能源供需互动化:电力现货市场与储能建设协同 电池参与调频/备用等多功能服务 [6] - 能源装备现代化:新能源装备营收保持稳中有升 先进制造业集群年均增速7% [7] - 能源治理科学化:储能数据分级管理 绿证与碳市场衔接 电池可通过容量补偿/电力现货/绿证溢价获得制度性回报 [8] 重点工程项目进展 - 雅江水电站:总装机7000-8100万千瓦(相当于三个三峡) 年发电量3000亿度 总投资1.2万亿元 投运后西南用电成本预计下降20%-30% [11][12] - 藏粤直流工程:±800千伏特高压线路 2029年投运后年输送43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至粤港澳大湾区 [12] - 疆煤外运:2024年外运量9061万吨(较2020年增长3倍多) 电动重卡燃料成本较燃油车降低40% [12] - 零碳园区示范:海南博鳌东屿岛年光伏发电3200万度 自用1700万度(满足50%需求) 绿电溢价0.2元/度 环保税减免年省150万元 [13] - 盐城滨海产业园:产品碳足迹从3.2吨CO₂/吨降至2.5吨CO₂/吨 欧盟CBAM机制下出口订单增长20% 投资回收期缩短至8年 [15] 企业战略转型实践 - 宁德时代:在常州构建"发储送用网"微电网生态 在山西临汾推广底盘换电重卡(2030年目标5万台) 在兰州建立电池检测中心覆盖西北及中亚市场 [17][19][20] - 中创新航:在邯郸聚焦风光储一体化场景的电池应用与循环利用 [18] - 远景科技: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实现80%直采可再生能源+20%绿电补偿 达成100%零碳能源供给 [18] 行业趋势与机遇 - 终端电能消费占比达30% 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突破60% 每3千瓦时电中1千瓦时为绿电 [9] - 碳排放双控取代能耗双控 成为"十五五"规划约束性指标 [9] - 电池企业价值拓展至绿电消纳、电网韧性、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等系统功能 [21]
五年冲刺碳达峰,电池企业零碳布局密集“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