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企业凭借技术、成本和供应链优势,正成为全球低空经济浪潮中的领先力量,并在中东、东南亚等海外市场获得重大订单突破 [2][6][8][10][12] - 全球飞行汽车行业处于发展初期,中国企业虽在适航认证和规模化应用方面仍面临挑战,但受益于国内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完整的产业链,具备显著的全球竞争力 [9][12][16][17][18] 海外市场需求与机遇 - 阿联酋因严重交通拥堵(86%受访者日常遭遇堵车)及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对高效低碳的eVTOL需求迫切 [4][5] - 东南亚市场因岛屿众多、地形复杂,eVTOL在旅游接驳、物流运输和医疗急救领域应用潜力巨大 [7] - 中阿政策协同(2024年5月联合声明)将低空经济作为合作焦点,为中国eVTOL出海创造有利环境 [6] 中国企业竞争优势 - 安全性超越传统直升机,采用多发动力系统设计(如时的科技E20配备6套单元动力系统),单一动力失效不影响飞行,安全系数接近民航飞机 [10] - 成本优势显著,中国eVTOL量产售价约100万美元,仅为海外竞品起步价(500万至1000万美元)的五分之一左右,得益于完整供应链和较低人工成本 [12] - 技术追赶迅速,中国企业整体较美国Joby仅落后一至两年,部分领域已实现赶超 [12]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全球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巨大,摩根士丹利预测至2040年将突破1.5万亿美元,吸引超160家企业参与竞争 [9] - eVTOL需获取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和标准适航证(AC)方能商业化,目前仅亿航智能EH216-S集齐"三证" [13][14] - 出海需应对不同市场适航认证,中东、东南亚对中国标准接受度较高,而欧洲市场需独立取证,进程缓慢 [15][16] - 技术挑战包括平衡能耗、续航、载荷及噪音,并适应海外市场的高温(中东)、多变气候(东南亚)等环境 [16] 政策与产业环境 - 中国将低空经济首次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定为新增长引擎,民航局在适航审定、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 [17] - 中外监管环境差异显著,西方因标准严苛保守导致制造成本可能比中国高出10倍以上,延缓创新进度 [18]
中东土豪,狂买中国“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