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微盟 AI 产品负责人孙茜:不做 Agent 的 SaaS 厂商,恐将被「革命」丨SaaS + Agent 十人谈

Agent对SaaS行业的战略必要性 - Agent不是SaaS厂商的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的必答题,厂商需主动进行技术升级以避免被颠覆[4] - 2025年被视为Agent商用元年,Agent作为“代理人”角色与带有强业务属性的SaaS系统高度契合,是SaaS拥抱AI的合适方式[4][12] - AI为极度内卷的SaaS行业提供了重新产生差异化的机会,现阶段各厂商答题方式不同,保守估计两三年内难以同质化[30][31] SaaS与Agent融合的技术挑战与应对 - Agent技术架构以月为单位快速迭代,处于未定型状态,是主要技术挑战之一[7][21] - 将Agent嵌入成熟的SaaS系统如同两个封闭系统的“体外结合”,无论是基于开源框架还是成熟平台,均需大量“手搓”式改造工作[7][21] - 拥抱MCP协议需要对SaaS系统进行Server端改造,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工作量[7][21] - 目前大模型像刚毕业的大学生,通用能力强但专业能力不足,公司在构建Agent时需迁就其智能不足,通过Know-how引导来保证实用性[22] - 为应对挑战,公司产研团队采用双团队运作模式:一个团队维持现有框架迭代,另一个团队持续探索新技术框架[7][26] Multi-Agent(多智能体)模式的优势与实践 - Multi-Agent模式可弥合通用Agent的不足,让每个Agent专注于特定业务体系和角色定位,落地性和可实践性更强[24] - Multi-Agent能让SaaS用户更好地代入,具有更强的拟人感,例如电商商户可清晰看到交付、营销、导购等不同Agent[25] - 在复杂业务场景下,Multi-Agent协作是当前大模型条件下更可落地的方案[25] - 公司早在2023年8月就通过内部Demo“赛博编辑部”探索Multi-Agent协同,该产品包含主编、文案、设计等不同角色Agent协同工作[4][23] Agent对SaaS商业模式和客户流程的影响 - 随着Agent与SaaS关系深化,SaaS的订阅付费商业模式将改变,未来可能按Agent执行结果(如交互次数、内容生成量)计费[8][18] - 理想的Agent商业模式是为其能力和产生的结果价值付费,而非其使用的工具订阅费[18] - 企业拥抱AI宜采用务实路径:先在原有业务流程基础上,于局部岗位加入Agent赋能,待AI想象力培养起来后再进行颠覆性重构[8][15] - 目前大部分企业对AI落地的想象力有限,更易接受在现有流程中部分环节用AI提升效率的方案,例如将文案创作环节从100%人工切换到50%人工加AI生成[15] 公司的AI战略布局与差异化竞争 - 公司在大模型领域采取“三条腿走路”策略:自研模型应用、广泛对接外部模型、小组探索前沿技术如MCP和开源组装[20] - 公司同时布局To B产品(WAI、WAI Pro)和To C产品(WIME),通过To C产品直接面对用户以快速获取反馈并迭代产品[29] - 在Agent浪潮中,公司定位为垂直领域的专业厂商,认为专业度是未来竞争核心,平台型生态赋能者与垂直专业厂商方向是一体化的[33] - 公司于2023年5月发布企业级AI应用产品WAI,并将其接入微商城、企微助手等原有SaaS产品,作为“All in AI”的起点,如今Agent成为新的发力点[5] 行业未来展望 - 未来SaaS与Agent的关系将被重塑,SaaS可能沉入水面下方,真正浮在水面上的只有Agent,SaaS将成为Agent众多工具和行动出口的落脚点之一[8][13][14] - 具备较多客户基础或行业影响力的大厂在向AI升级时具备先发优势,因为AI功能在未充分验证前难证其价值,大厂在验证环节更有优势[32] - 公司认为要在产业链中站住脚,需要成为深耕的专业者,满足企业对专业诉求的平权化需求[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