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这些资产,被韩国人偷偷买走了

文章核心观点 - 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作为华谊兄弟实景娱乐战略的核心项目,因长期亏损于2024年破产重整,并被韩国私募基金MBK Partners全资收购,标志着又一个“中国迪士尼”梦碎 [4][13] - 外资机构(如MBK)正利用中国政策放宽及资产困境的机会,以“困境投资”模式抄底国内优质但经营不善的文旅项目,并通过精细化运营和本土化改造实现快速扭亏为盈 [5][22][26][31] - 国内企业主题乐园失败的核心原因在于IP生命力弱、内容运营不足及投资回报周期长,而外资的成功基于其专业的资产筛选能力(如区位优势)和成熟的改造经验 [16][20][31] 华谊兄弟乐园项目的兴衰 - 华谊兄弟在2009年上市后提出“去电影化”战略,目标是在20个城市落地实景娱乐项目,计划每年贡献180亿美元收入 [9][10] - 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为自主运营的重资产项目,总投资35亿元,占地690亩,于2018年开业,但2018-2020年连续亏损,累计亏损额超3.89亿元(1.34亿+1.62亿+0.93亿) [4][10][13] - 项目失败后,华谊兄弟整体业绩受拖累,2018-2024年累计净亏损达82亿元,最终于2024年进入破产重整并被收购 [13] 主题乐园行业的水土不服 - 国内主题乐园普遍面临IP短板:华谊兄弟依赖的《非诚勿扰》等IP热度短暂,且受众局限于成年人,缺乏如迪士尼的“老少通吃”属性 [16][20] - 行业通病在于企业重硬件投资、轻内容孵化,例如《非诚勿扰3》在2024年票房仅1.02亿元,豆瓣评分5.4分,导致IP衍生价值骤减 [16][20] - 主题乐园需长线运营,但经济波动下企业资金链易断裂,难以支撑长期投入 [15] 外资抄底的策略与逻辑 - MBK Partners擅长困境投资,曾以65.3亿元收购海昌海洋公园旗下4家主题乐园及郑州项目66%股权,并通过改造实现资产增值 [5][22] - 收购苏州项目后,MBK注入1亿元资金,引入亲子IP“奶龙”及本土化内容(如《状元归来》),2025年暑期试运营期间客流达35万人次,单日最高2万人,收入同比增长68% [5][22][23] - 外资聚焦核心区位资产:苏州项目位于阳澄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可承接上海客流,长三角地区因消费市场旺盛成为投资热点 [31] 政策与市场环境变化 - 2021年起中国放宽外资准入,允许外资全资设立娱乐场所并取消投资比例限制,2024年外汇政策进一步放开非自用房地产投资 [26][29] - 外资加速布局中国文旅资产,如新加坡金鹰集团收购上海万达瑞华酒店,施罗德资本设立30亿元基金投资长三角消费基础设施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