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专注于解决PD-(L)1等现有疗法无效的疾病,重点布局肿瘤免疫疗法2.0 [7] - 公司拥有14款候选创新药,其中4款在全球临床进度前三,有望成为全球first-in-class药物 [2][7] - 公司确立了三大核心技术平台:以4-1BB为代表的IO2.0平台、以CD3双抗为代表的TCE平台及ADC平台 [11] 核心产品管线与临床进展 - 核心产品PD-L1/4-1BB双抗(LBL-024)是国内进展最快的产品,正在进行III期临床试验,是首个完成关键性临床入组的4-1BB靶向药物 [11] - LBL-024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肺外神经内分泌癌的Ib/II期临床数据显示,客观缓解率为75%,疾病控制率为92.3% [12] - 该药物已获中国药监局认定为突破性疗法,并获FDA孤儿药认定 [12] - 公司两款CD3 TCE药物全球领先:MUC16/CD3双抗(LBL-033)已开展I/II期临床试验;GPRC5D/CD3双抗(LBL-034)已完成II期试验首例患者用药,并获FDA孤儿药认证 [19] - GPRC5D/CD3双抗在高剂量下表现出类似CAR-T的疗效,且价格预计低于CAR-T的五分之一 [19] 融资与上市表现 - 上市前公司完成8轮融资,累计募资10.84亿元人民币,估值从2015年天使轮的4000万元人民币增长至2024年C+轮的31亿元人民币 [15] - 在2021年C轮融资中,公司把握市场节奏,将融资额从原计划3亿元人民币翻倍至6.07亿元人民币,为后续资本寒冬备足资金 [15] - 公司于2025年7月在香港主板18A章规则下上市,IPO募资额从原计划1亿美元上调至1.89亿美元 [16] - 公司发行价35港元/股,首个交易日盘中最高上涨127%,收盘价67港元,散户认购倍数达3494.8倍,创港股18A板块历史纪录 [16]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肿瘤免疫疗法自2014年PD-1抑制剂(如"K药")获批后成为重要治疗方向,2024年"K药"全球销售额约为320.56亿美元 [6] - 然而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应答率仅约20%,意味着约80%的肿瘤患者无效,为下一代免疫疗法留下巨大市场空间 [6] - 2025年国内头部药企如康方生物、信达生物均强调免疫疗法2.0战略,行业进入更复杂精细的调控阶段 [7] - 公司选择肺外神经内分泌癌作为核心产品的首发适应证,该癌种2024年中国患者约17200人,预计2030年增至23100人,计划以此为基础扩展至其他癌种 [20] 商业化策略与未来规划 - 公司计划于2026年第三季度向中国药监局提交核心产品LBL-024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预计2027年第二季度获得有条件批准 [20] - 商业化计划采取轻资产策略,与CDMO合作生产,并根据进展考虑自建生产基地 [21] - 短期商业化重点在海外商务拓展,同时看好中国市场的长期前景 [20] - 公司创始人康小强出任中关村FIC创新药战略发展联盟副理事长,致力于推动中国first-in-class药物的研发与国际化 [17]
维立志博康小强:不卷PD-1,领跑肿瘤免疫治疗2.0 | 进击的创新药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