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存储芯片“超级周期”,真的来了?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存储芯片市场正迎来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超级周期”,行业传统供需逻辑被重构,预计将持续数年并推动市场规模向3000亿美元迈进 [1] - AI技术爆发式演进催生了性能与容量双重诉求驱动的结构性存储缺口,彻底改变了市场平衡,存储芯片从标准化大宗商品转变为影响算力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8][14] - 存储产业正经历价格、产能与技术的全方位革新,形成“AI需求牵引-产能高端倾斜-技术迭代加速-价格结构性上涨”的新闭环 [11][14] 半导体行业“风向标”逻辑生变 - 存储芯片作为半导体行业“风向标”,其典型周期时长约为3-4年,但本轮上行周期逻辑发生根本改变,不再依赖个人消费端需求,而是以企业级AI资本开支为核心驱动 [3][5] - 与前两轮周期(2016-2019年由DDR4技术迭代和手机游戏需求驱动,2020-2023年由疫情催生的远程办公需求驱动后陷入调整)不同,2024年至今的周期由AI算力基建与HBM技术革命主导 [5] - AI数据中心对存储产能的“吞噬式需求”导致全产业链呈现罕见的全品类普涨态势,从消费级到企业级产品价格同步攀升,预计2025年全球存储市场规模将达1932亿美元,创历史记录 [6] AI重构存储“供需新规则” - AI服务器的存储需求远超传统服务器,DRAM容量需求是普通服务器的8倍,NAND容量需求达3倍,单台AI服务器存储需求高达2TB [8] - AI大模型“训练-推理-再训练”的正循环使数据存储需求持续放大,单个GPU节点可能消耗数百GB DRAM和数TB闪存,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需求呈指数级扩张 [8] - 核心项目需求规模巨大,例如OpenAI的“星际之门”项目每月需采购90万片DRAM晶圆,相当于全球DRAM总产量的近40%,四家云巨头对AI相关NAND的订单已达200EB,远超2026年150EB的原预期 [8] - AI需求激增推高了存储芯片在AI基建中的成本占比,HBM单颗价格突破5000美元,是传统DDR5内存的20倍,毛利率高达50%-60%,远超传统DRAM 30%的水平 [9] - 高性能存储资源成为战略资源,摩根士丹利预测全球HBM市场将从2023年的30亿美元飙升至2027年的53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100% [9] - 产能稀缺性突出,美光2026年底前的HBM产能已全部预售完毕,SK海力士12层堆叠HBM3e产品即便良率仅75%,2026年产能也被英伟达、AMD等企业锁定 [10] 存储芯片行业剧变:价格、产能与技术的全方位革新 - 全球存储巨头自2025年9月以来密集提价,三星第四季度DRAM价格上调15%-30%,NAND价格上调5%-10%,美光将存储产品价格拉高20%-30% [11] - 现货市场反应激烈,DDR4芯片半年累计涨幅超200%,2025年Q2单月涨幅一度达53%,出现与DDR5价格倒挂的罕见现象,NAND晶圆现货价格在10月环比上涨9%-11% [12] - 高盛与TrendForce等机构预测涨势将持续至2026年,DRAM四季度环比涨幅或达8%-13%,NAND为5%-10%,若计入HBM涨幅将进一步扩大 [12] - 存储巨头将先进制程产能集中投向高附加值产品,三星停止DDR4生产,SK海力士计划将DDR4产能压缩至20%,资源向DDR5与HBM倾斜,NAND厂商则缩减消费级产能转向企业级产品 [12] - 产能结构性倾斜导致市场“冰火两重天”,高端HBM与DDR5供不应求,中低端DDR4因减产速度超过需求下降速度出现严重供需错配,预计2026年将面临严重短缺 [13] - 存储技术加速突破,2025年全球HBM总产能增至54万片,同比激增105%,SK海力士已建成HBM4量产体系预计占据60%以上份额,三星、美光加紧筹备HBM4量产 [13] 存储芯片“三维革命”:技术竞速与巨头格局重塑 - HBM作为AI算力关键核心,其技术迭代迅猛,JEDEC发布的HBM4标准采用2048位超宽接口,传输速率达8GB/s,总带宽突破2TB/s,较此前提升33% [17][18] - SK海力士凭借在HBM3和HBM3E领域的领先优势占据全球HBM市场约60%份额,是英伟达H100/H200芯片的独家供应商,并率先发布12层堆叠的HBM4样品 [18] - 三星计划2025年下半年启动HBM4量产,采用4nm逻辑芯片工艺与10nm DRAM制程,美光则聚焦汽车与边缘计算领域的HBM3E变体产品,其1β工艺LPDDR5X芯片在汽车细分领域市占率达35% [18] - 3D NAND的堆叠竞赛持续,各大厂商从200层向300层跨越以提升容量和竞争力,三星计划在2026年10月量产具备400层以上活性层的V10 NAND [23][24] - 尽管技术上高歌猛进,但三星、SK海力士等巨头计划放缓2025年对先进NAND的投资,将企业资金更多集中于DRAM和HBM领域,资源倾斜背后的战略优先级明确 [25] - 高带宽闪存技术应运而生,被视为NAND产业的“HBM时刻”,采用16颗核心芯片垂直堆叠,单堆叠单元容量达512GB,是8-Hi HBM3E的21倍,旨在成为HBM在AI推理场景的理想补充 [28][29] 周期预判:结构性机遇下的复苏与博弈 - 当前周期被视为“非典型复苏”,是AI驱动的结构性增长与行业固有周期属性交织的新格局,Yole Group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存储收入有望达2000亿美元,同比增长18% [33][34] - 驱动周期的核心“定数”在于AI需求引发的产业逻辑重构,存储巨头战略重心向HBM、高速DDR5等高附加值产品倾斜,企业级资本开支的刚性远超消费端波动 [33][34] - 原厂策略调整构成周期节奏的核心“变数”,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转向“精准减产+高端倾斜”策略,使行业从全面过剩转向紧平衡,但消费端疲软可能限制周期的全面爆发 [34] - 地缘政治与供应链风险为周期增添最大不确定性,国际巨头在HBM与先进封装领域的技术垄断使国产企业难以快速突破高端环节,可能分流周期红利 [34][35] - 存储市场更可能步入“结构性超级周期”,AI驱动的高性能存储芯片领域持续高热,传统市场则在其涟漪效应中波动前行,最终形态取决于AI需求持久力、全球产能分配调整及地缘政治等多重变量 [35]